第36頁 (第1/2页)

那她武周呢?

是被歷史抹除了嗎?

其次女子先時提到安史之亂,此當大禍也。

可此女並不詳說,讓她們根本無從思量對策。

她暗自嘆息一聲,道:「傳令春官,擇吉日神宮祭天。」

【我們說曹植因為身處亂世,又滿腹才華,前期受曹操喜愛,故而年輕時有著強烈的建功立業願望,再加上他尊貴的身份,所以那時候他的作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承載著他的雄心壯志,另一類則是反應他貴公子生活的宴遊、贈答作品。】

【前者比如最著名的《白馬篇》。】

女子說完,巨幕上的場景陡然轉到了一片荒涼的沙漠。

對於女子此神技,眾人已經有些習慣了。

雖不明此幻像何來,但心中仍每每驚奇。

巨幕中,風聲呼嘯,黃沙漫天,仿佛要吹到眾人臉上來似的。

風卷過後,沙漠也緩慢平靜下來。

「駕!」隨著一聲大喝,畫面轉動,只見一個翩翩少年郎駕著白馬從遠方疾馳而來。

他一手持弓,一手從身後取出羽箭,他拉緊弓弦,脊背也挺得筆直,咻的一聲,利箭飛出,隨著箭矢而去的方向,前方竟又突然變成了血腥的戰場,哪怕不用說,眾人也看得出來敵人並非漢人,而是北方異族。

羽箭直直插入敵人胸膛,那人便往地下栽去。

少年像是再也顧不了那麼多,提起長槍,與那些異族敵人廝殺起來,即便血濺滿身也毫無所覺。

眾人都被這熱血沸騰的場景驚得呆住了。

他們已經無暇去想這場景為何轉變得如此之快,為何少年前一刻還孤身至於沙漠之中,下一刻就到了與敵人廝殺的戰場。

但是他們卻很清楚地看到了少年與敵人戰鬥時的堅定眼神。

他們知道,少年能贏!

然而場景到這裡就結束了,此戰並沒有一個結局。

畫面一轉,他們又看到了身穿華服的女子。

女子從桌前站起身來,開始吟詩。

【白馬飾金羈……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他們從未想到女子溫柔的聲音能讀出這樣激昂的語氣,與她在吟《離騷》之時的那種悲憤又有所不同。

仿佛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已經有些人隱隱察覺到能達到此效果是因為那高亢的樂聲,甚至有樂師將那樂聲寫成了譜子。

【曹植在這首詩中營造了這樣一個武藝超群、為國奮戰、視死如歸的少年形象,清晰地表達了他自己對於建功立業的渴望。】

【關於這首詩有著許多的猜想,有說這位遊俠少年的原型是曹植自己的,又有說是其兄曹彰的,也有說是曹丕的。】

【不管是哪一種猜測都是從詩歌中的場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進行聯繫從而產生的,這也是後人對於曹操這幾個兒子的認可。】

【但也正是因為曹丕知道自己的兄弟並非等閒庸人,故而稱帝後愈發多疑,加上對於東漢外戚專權所致危害的認識,讓他設立中書省,高度集中皇權,這直接導致了後期司馬氏掌權時,曹魏皇室孤立無援,最後只能是將江山拱手讓人。】

曹操院內,眾人齊刷刷地看向曹丕身邊的司馬懿。

平日裡素來冷靜的司馬懿也有了些慌亂,撲通跪在地上。

「丞相明鑑,懿何敢乎?」

曹操面若寒冰,手握刀柄,上前兩步就要動手,卻被曹丕攔住。

「父親三思!如今風口浪尖,彼時隨意殺人恐難堵幽幽眾口也!不若先將之關押,再行打算。」

先時女子所言曹操污點之事眾人都聽到了,長此以往,即便得了天下,百姓也不可能信服。

司馬氏也並非一定就是司馬懿,總不能把司馬一族都滅了。

眾人也都上前勸說,「丞相三思。」

曹操沉默半晌,讓人將之押入獄中,而後未發一言。

眾人都是心驚,尤其是曹植身旁的楊修。

方才女子便已提及自己將來是為丞相所殺,丞相要殺自己,那必也事出有因,現在丞相無暇顧及自己,可幕中女子稍後言明丞相大忌,只怕自己就算表明心意,丞相亦不會放過自己了。

楊修細思極恐,可眾人皆在此處,他動一下都能被人注意到,無奈只能強撐,任由冷汗濕了衣襟也不敢挪動半分。

而各處眾人也都因為女子此言驚了一跳。

這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