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第1/2页)

早知道他就應該字斟句酌,將這五言雕琢得更加引人入勝些。

不知此女是否還會再提及自己。

她如今盤點文人,若是盤點書畫家定然有自己一席吧!

就此事看來,如曹子桓所言,文學亦乃國之重也。

趙佶想起趙明誠一家,陷入沉思,甚至沒注意到女子稱呼自己為徽宗。

【「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這幾句是對於白馬之上的少年的介紹。「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幽并遊俠,其實指的就是遊俠,古幽并一帶常出遊俠,也就是今山西、河北、內蒙、遼寧一帶,所以稱幽并遊俠。】

【古往今來從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再到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再往後各朝各代的文史作品中,人們對於遊俠這個群體的態度是有爭議的。】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漢武帝劉徹伏首案前,桌上的竹簡之上寫著一些字跡,這些字跡中間被污了不少,勉強從開始到最後能大體看清。

東漢

三國

曹魏

魏晉

隔了些位置,又寫下了幾個字。

南朝

明清

唐宋

南宋

劉徹擱下筆,繼續看向巨幕。

【首先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引用韓非子的一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說儒家那些讀書人舞文弄墨破壞法紀,而遊俠則用武力破壞禁令,韓非子對兩者都是持否定態度的。】

【司馬遷而後又對俠士精神進行讚揚,可到了東漢時期,班固與司馬遷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文化反應一定的政治,韓非子提出那句話是因為他崇尚法,希望所有人不管文武都以法為度,而司馬遷、班固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也來自於當時的社會情況,具體的大家可以去搜一些前輩的論文看一下。】

【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在《白馬篇》中曹植對遊俠是持讚許態度的。】

【但是就連極力讚揚俠士精神的司馬遷也將一類惡「俠」分離出去,並說遊俠之行「不軌於正義2」。那曹植自然也清楚,於是他這裡崇尚的並非是遊俠的叛逆行為,而是以俠武為力,為國效忠,可以說是對「俠」的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並非全盤肯定或否定。】

「好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劉徹提筆在竹簡之上寫下這幾個字。

巨幕剛出現時,他召見司馬遷父子談及著書之事,司馬遷看著成竹在胸,想來定有把握。

如今聽這女子頻頻提起《史記》,真當乃巨著矣,他心中不免對司馬遷更滿意了些。

劉徹又看了眼自己寫下的那八個字,提了硃筆又在上面畫了一個圈。

不能全盤肯定或否定,似乎說得也有點道理。

【曹植對遊俠的這種改變讓遊俠精神得以延續下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們的詩仙李白。】

【他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氣勢十足且非常厲害,「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是李白一生的夢想。】

第19章

《白馬篇》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四處山林已染了秋色。

睢陽郡內,酒旗招展,街上行人絡繹不絕。

城邊一酒肆內,三個中年男子一邊賞著窗外秋景,一邊對著古今之事侃侃而談。

此三者正是大詩人李白、遊歷於此的杜甫以及同樣壯志難酬的高適。

三人談笑間只覺相見恨晚,不由地便多飲了幾杯,就在此時,巨幕又現矣。

巨幕中早已言及李杜二人,可見兩人文才,如今又聽到幕中女子喚李白為詩仙,三人皆以為奇。

「李十二,此女竟如此稱呼於汝,不過倒也相襯。」高適絲毫不為巨幕未提自己而傷懷,誇讚道。

李白早已名滿大唐,而杜甫亦文采斐然,能與此二人暢飲此番,足矣。

思索片刻,李白道:「許是賀監曾笑喚吾謫仙人之故。」

杜甫也頷首嘆道:「李十二當得此名也!」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江州。

白居易見此巨幕心中一震。

他看向身旁妻子,問:「此女喚李太白詩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