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第1/2页)

他還可以為百姓再獻一份力。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我每天都想著回歸田園,怎麼能離開這麼久呢?「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終究是要回去的,我的決心就像那霜雪中屹立不倒的松柏。】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丕召集了眾人一同商議接下來的事務,恰逢幕中女子出現,正巧一起看了。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劉楨嘆道,「若這陶淵明將松柏之志置於政事,恐成就不小。」

曹丕頷首,「此子詩才驚人,只不知有無治世之才。」

【整個一首詩都是在說他不想做官而想歸隱,其實能看得出來陶淵明當時的心裡應該還是有些糾結痛苦的。】

【他並不是不想做官,只是在官職上待得很痛苦。】

【就像李白一樣,李白做夢都想當宰相,但是最後卻當了一個無實權的翰林供奉,乾的最多的事,大概就是唐玄宗和楊玉環玩得高興了,請他去寫幾首詩助興,所以李白也離職了嘛。】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笑了笑,很好,李隆基是吧。

等他登基那一天,他就要下一個密詔,絕不將皇位傳給叫李隆基的!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冷笑一聲,很好,李隆基永遠別想出臨淄一步。

她得好好物色一下。

什麼沒用的人都能當皇帝了!

還是自己培養的安心些。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回首往事,自己做夢都想做宰相。

可現在他已經四十多了,連宰相的邊都還沒摸到。

罷了,順其自然吧。

反正,無論如何,他都不可能再回去做那翰林供奉。

【雖然說他們離職的原因是不同的,但那種沒辦法施展自己才能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

【像白居易、蘇軾、歐陽修等人都挺喜歡讀陶淵明的詩句的,但是他們都沒有隨意地隱居,這官基本上一做就是一生,像白居易和歐陽修還好,都曾身居高位。但陶淵明的這位忠實粉絲蘇軾,我們才了解過,仕途不能說是一帆風順,只能說是萬般坎坷吧,但他一直在為朝廷為百姓做事。】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微微嘆息,且不論他最初想做官的原因是什麼,世道如此,既能出力,自然還是不該逃避。

更何況,他如今又無需因五斗米而折腰。

做的事為的是天下人,想來陶潛若有這樣的機會,當也不至於如此為難。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粉絲?何物?線粉?」蘇軾詫異。

但顯然這裡的粉絲不是指吃的食物,當是與先時提到過的迷弟類似。

「不能說是……只能說是……這表達也著實有些奇怪。」

【所以由此可見,他們所推崇的陶淵明的思想並非是他的擺爛的消極的一面,而是那順應自然的自由的積極的一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別業。

雖說陶潛辭官並無錯,可因一時之快惹得半生清貧,實在是不明智的選擇。

王維雖常住在這輞川別業,但還有左補闕之職。

朝廷如今已變了樣,該做的事還得做。

此女說得不錯,當學陶潛自由積極的一面,雖二者本就難以分割。

【到這個時候,陶淵明距離最初進入遊宦生涯已經很多年了,那些官場上的想看到的不想看到的大概都已經看了個遍,這時他基本上是已經完全對官場失望。】

【到了公元405年,義熙元年,陶淵明出任彭澤縣令,這是他最後一次做官,干不到三個月又離職了。後來再有人請他做官他都拒絕了。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了他真正的隱居生活。】

【這次離職他寫下了我們都很熟悉的《歸去來兮辭》。很多人對他的這篇抒情小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歐陽修曾說,「晉無文章」,就只有這一篇而已。】

1042年,慶曆二年。

歐陽修並不否認。

這篇賦辭達意暢、語言自然,確實是難得的佳作。

晉代能出其右的,在他看來,沒有。

東晉。

顏延之輕呼一聲。

「竟是如此高的評價!」

看來後世之人是真的很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