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第1/2页)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漢代的那些老儒生們,傳承儒學都十分殷勤。為什麼漢滅亡之後,都沒什麼人推崇六經了呢?因為東晉時期儒家受到玄學和佛教衝擊,儒學相對漢朝自然不如,再加上他認為當時自上而下,都沒有恪守儒之仁道等思想,所以有此一問。】

【「終日驅車走,不見所問津。」這些人整天只為了名利驅車奔走,再也沒有像孔子那樣為了求治世之道而整日奔走的人了。】

春秋時期。

孔子心痛。

為何要焚燒儒家經典?

為何不推崇六經?

如此看來,這魏晉南北朝時期當真是比當世更加恐怖的時代了。

簡直恐怖如斯。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再不痛飲,真是白白辜負了這頭上的葛巾了。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中的「空負頭上巾,吾於爾何有?」一句就是來自這兒。】

【最後陶淵明說:「前面都是我胡說八道的,肯定有很多不當之處,就當我醉人醉語吧!」】

【他在整個《飲酒》組詩中說到了許多的社會現實,強烈地表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最後卻以這麼一句「君當恕醉人」結尾,若不是「酒後吐真言」,那就是借醉吐真言。】

【雖然《飲酒》組詩說得差不多了,但酒與詩的故事卻還未結束。】

第43章

陶潛影響

【除卻有關田園與出仕矛盾的描寫,陶淵明筆下還有一模擬較重要的作品,其思想內容是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 】

【早在漢樂府詩歌之中就有許多關於生死的作品,到了晉朝因為時局的緣故,許多人在喜好清談的同時也常談論生死,但更多地是表現一種樂生惡死的生死觀。比如說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提到的「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東晉。

王獻之拿起身旁父親創作的作品又欣賞了一遍。

看來這具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作品果然名不虛傳,女子已經提到好幾次了。

雖說有時是說其內容,但可想影響是巨大的。

思及此王獻之頗為愉快,忙讓人取了五石散服用。

【而陶淵明的生命觀又有些不同,我們來看一看他的《擬輓歌辭三首》,這組詩主要是他年邁之後,想像自己死後的情形,表達了自己的生命觀,又安慰親友不必傷懷。】

【他這個角度是很刁鑽的,是以自己死後的第一視角來寫的。】

陶淵明自己都不大清楚自己的生命觀是什麼。

人生來都是要走向死的,順其自然就行了。

難道這就是自己的生命觀?

【他的語言跟我們現在的語言習慣還是挺相近的,不太會有彎彎繞繞的地方,我們只要了解了典故、了解了他的生平,都能大概看懂。所以有些地方咱們可以意譯。】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有生就有死,生命都是順應自然的,並無長短之分。這第一句就表現了他對於生死的看法,人終有一死。而這首詩就是在他身死之前而作,這更能看出他的豁達與冷靜。】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過看著自己已經微微有些醉意的父親,似乎明白了父親對五柳先生為何如此喜愛。

因為他們身上都有那同樣豁達的心態。

父親年邁,離開是早晚的事,但真正聽到具體時間蘇過還是不免心傷。

而父親卻像是完全沒在意,此時巨幕之中即便說著生死之事,父親還能淡然飲酒,這是他達不到的境界。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昨晚還跟大家一樣生存於世,今天早上就命赴黃泉了,「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魂魄也不知散到了哪裡,屍身還放在棺木之中,「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小孩在哭著找父親,親友也在我的靈前痛哭。】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杜牧閉眼緩了會神,讓自己舒服一些。

說得沒錯,生命並沒有長短。

有些人活著就已經如同行屍走肉,回望自己的仕途生涯,雖不順,但至少不曾有何違背本心之處,這便足矣。

就這樣順其自然吧。

他囑咐兒子,若自己離去,不必在自己靈前哭泣太久。

惹得小兒眼眶微紅。

【「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死後是非得失都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