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第1/2页)

宋,慶曆年間。

司馬光看了杜甫的詩句忍不住地嘖嘖稱讚。

「子美之詩,『貴在意在言外1』。」

看似只講了思妻情切,實際上卻寫盡了思家愁緒。

【時間一晃,距離杜甫被抓到長安已經過去了半年,時至暮春,他看到春景,心中悲痛油然而生,觸景生情之下,寫出了傳世佳作《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覺得這些詩,每一首都是在寫自己。

景雖不同,可情卻是相同。

若是何時這世間沒有了戰爭,沒有了國破家亡,那該是多麼美好?

「國破山河在,山河在……」

他的山河現如今怎麼樣了?

李煜怎麼會不明白朝代更替的道理,可誰又能真正坦然地接受這事情?

有時他甚至在想,若他也能「樂不思蜀」,是不是一切的痛苦都會消失?

【國都淪陷了,長安城還在此處,然而春日的長安城卻是長滿了許多的荒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兒不會落淚,鳥兒也從不驚心,但是因為國破,如今我憂傷至極,看著往日嬌艷明媚的花朵只覺它也在落淚,那些婉轉啼鳴的鳥雀聲音只讓我這個別離了至親的人心驚。】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連著持續了幾個月還沒有結束,如今家中沒有消息,家書也沒法傳達,「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完全沒有辦法只能撓頭,導致滿頭白髮更加稀疏,竟是連簪子也簪不穩了。】

【這首詩情景交融,不管是情還是景都完全將杜甫獨有的風格展現了出來。】

宋,慶曆年間。

歐陽修也深深地為杜甫的經歷所動容。

他雖身處宋世,但看著那樣的盛世落幕還是心中一陣淒楚之感,更別提身處其中的杜甫了。

這也難怪杜甫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此所謂詩窮而後工也。2」

【這首詩大家都學過,咱們就不去細究他裡面技巧性的東西,它好就好在字字珠璣,一環扣一環,由長安的實際的現狀讓我們聯想到唐朝的現狀,由他個人的現狀讓我們想到所有唐人的現狀。】

【至於他愛國愛民愛家,他憂時傷世、渴望和平,這些只要一讀他的句子,我們就能瞬間產生共鳴,這就是杜甫詩歌的代入感啊,家人們。】

唐,元和年間。

雖然女子總把杜甫與李白並列。

但白居易仍舊覺得李白的詩作是比不上杜甫的,尤其是論起詩中的深意,杜甫絕對勝過李白。

【公元757年,至德二載四月,杜甫悄悄地逃離了長安,而後去鳳翔見到了唐肅宗李亨。】

1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司馬光

2詩窮而後工——宋人歐陽修提出的一種文學主張,語出自《梅聖俞詩集序》。「蓋世所傳詩者,多出於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於世者,多喜自放於山巔水涯,外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鬱積,其興於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第52章

杜甫

見到新帝,杜甫的處境應該會有所改善了吧?

聽到此處,所有人都在為巨幕之上的那個白髮老者擔憂,他的忠誠和他的悽慘經歷感染了許多的人。

與他後期的經歷相比,他那前期的逍遙日子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沒有誰願意自己的生活每況愈下。

然而即便是那些在杜甫之前的人們,他們中也有許多人猜到了杜甫的結局不會太好。

這樣的感覺真是讓人難過,明明他們可以希冀,可偏偏他們早已在預告裡知道了結局。

但轉念一想,這也總比他們心懷希望而後眼睜睜看著希望破滅的好。

【杜甫見到肅宗,迎來了他這一生的高光時刻,肅宗欣賞他的忠誠,於是封他做左拾遺。】

【左拾遺並不是一個什麼大官,但是這個官職的主要職能是給聖上提意見的,換句話說,杜甫此刻能夠經常與肅宗相處,幾乎可以說是接近權力中心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