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第1/2页)

【其一將他回家時的場景描寫得十分生動,而其二寫的是回到家中的激動之情已經慢慢冷卻,他復又想起自己如今的現狀,苦悶不已。】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人都已經老了,「我」卻還是一事無成,只能茍且偷生,回到家中也只是鬱鬱寡歡。他也很清楚聖上對自己的厭煩,一方面杜甫是知道自己應該隨波逐流。對待聖上時,不該說的話別說,保住自己的位置再做事情,但另一方面他在該諫言時卻又無法控制住自己。】

【我們剛才說他因為房管的事情差點獲罪,被判無罪後,有一個叫吳郁的人因為在處理間諜的事情時公正不阿,結果得罪了權貴被肅宗貶了官。】

真是豈有此理!

在這種時候他竟還敢這樣隨意用人!

李隆基雖心中帶著愧意,卻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在當時那樣的情形下李亨不說拉攏人才反倒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聽信讒言,沒點魄力。

雖然他也知道,做帝王很多時候身不由己,但被牽著鼻子走,只能是死路一條。

自己……

李隆基頭痛。

【按理來說,這個時候杜甫作為左拾遺是應該要上書諫言幫吳郁說話的,但是杜甫沒有這麼做,這也是我們之前說的,杜甫他並不是完美的,相反他很清醒,他會去干謁,也會去保全自身。】

怎麼會?

他竟會做那樣的事情嗎?

杜甫不敢相信,自己怎會輕易妥協?

他一直以為自己心志堅定,就算是干謁,為了進入官場只要是沒做傷天害理的事那無甚大礙。

但他從來想的都是進入官場後保持自己的本心,難道他也不行嗎?

「杜郎?」

楊氏發現他臉色蒼白,忙為他倒了茶水。

杜甫搖搖頭,示意沒事。

【但是他這麼做,最痛苦的還是他自己。後來他曾寫過一首《兩當縣吳十侍御江上宅》,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悔恨,「余時忝諍臣,丹陛實咫尺。」到死了都會覺得自責,「相看受狼狽,至死難塞責。」】

【所以杜甫根本不是那種曲意逢迎的人,後來選擇做自己被肅宗不喜才落到被放還家的下場。】

原來如此。

世事終難兩全也。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當然也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他覺得他自己一定能比這肅宗做得好。

即便女子沒有提到。

忠言雖逆耳,可不聽如何能行?

古今如此多的例子擺在他們面前他們都看不到嗎?

怎會如此胡塗?

想了許久,李世民還是沒有想到約束後世的有效的法子。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孩子也像是察覺到了「我」的情緒,一直在「我」跟前繞,生怕我又走了。】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回想起之前在此處散步納涼的場景,那時候還有些歡趣,「蕭蕭北風勁」,風景突然變了,過去的靜好好像沒了,一下子如北風那般吹得人心也涼了。「撫事煎百慮」要擔憂的事情太多了。】

【還好今年秋天的收成還不錯,已經能想像美酒的味道了。「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今年的酒夠喝了,暫時藉此聊以自慰一下吧,「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東晉時期。

陶淵明咕嚕嚕喝下兩口酒,笑了。

最後還是得靠著這酒啊!

愛酒之人跟他都是一路人。

「別喝了,再喝都快沒了。」

聽了妻子的話,陶淵明笑,「不是還有那秫種嗎?」

不說還好,一說就被嗔了一眼。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1」,在乎於山河之間也。】

宋,慶曆年間。

歐陽修拍手叫好。

「好一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於山河之間也。」

杜工部的經歷真是讓人動容。

女子所言極是,如今官家善於納諫,又重視他們這些人,他們更該趁此機會幹一番大事業,別落得像杜甫那般的淒涼下場。

【雖然我們經常說杜甫的詩歌是沉鬱頓挫、蕭散自然,但其實多讀他的詩就會發現他不是只會這兩種風格,而是各種風格他都能駕馭,只是寫得多少的問題,元稹曾經說他的詩「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還把他的詩與《詩經》、《楚辭》、曹操、劉楨、沈佺期、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