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頁 (第1/2页)

然而巨幕並不是他能控制的。

【這首詩跟《新婚別》不同的是,這首詩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

第三人稱?

眾人之前聽女子說第一人稱的時候就有些不大明白,但又懂女子所表達的意思。

那這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有沒有第二人稱呢?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

「肯定有第二人稱啊,這很簡單,所謂第一那杜甫就是女子,第三就是杜甫看著女子,這第二嘛……」

學子總覺得有,卻又迷迷糊糊說不清到底應當是什麼。

「反正,應該是有的。」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有一位長相美貌的女子獨自居住在寂靜的山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她說她本來是個良家女,流落到了這個地方,「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當年關中打仗,她的兄弟都被殺了,「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高官厚祿有什麼用,還不是死了連屍骨都不知埋葬在何處。】

【關於這首詩是有爭議的,有人說是寄託有人說是真實的,有人說是有這麼一個人藝術加工後寫成的這首詩。】

【我個人認為是現實有靈感然後藝術加工的可能性比較大。】

【一個美女一個人住在山谷里有點不大現實,咔一下成遊仙詩了,這就讓人想到了桃花源記中那些避秦時亂的村民們。】

這確是事實。

所有人都能想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在那樣的世道獨居會有什麼樣的下場。

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沒再拿這事情說笑,只盯著巨幕看接下來的內容。

武則天終於把一開始的困惑給解開了。

最初提到唐代杜甫時,說的就是此詩表明文人對時局失望。

她想到各種君王昏庸的現象,卻沒想到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雖然她自己還未造成這樣的結果,但這也足夠給她警示了。

加上女子先時說的自己的晚年,足以讓她重新思考自己今後的作風。

最重要的是,她不想變成李隆基這樣遭受罵名的皇帝,她還想成為一個比那些男人皇帝還要厲害的女皇帝。

雖說她年紀已經很大了,但是她有信心能將此事解決,不留遺憾,讓後世的女子乃至所有人都記住她武曌!

【他又不像白居易寫《琵琶行》似的,還在前面寫了一篇序來證實自己真見過琵琶女。】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倒是給杜甫提了一個醒。

之前在說到蘇軾的時候就說到過序言的問題。

雖然他不怎麼愛寫,但這是能促進理解的東西,或許寫一下也不錯。

寫一下,到時候等自己頭腦不清醒的時候,看到詩還能知道當年寫詩時是什麼情況。

也不至於把一切都忘了。

唐,元和年間。

《琵琶行》?

這是什麼樣的一首詩?

白居易沒有印象,但聽女子語氣當是挺多人知曉的。

不過略一想,白居易也明白了,他的詩文這時便出名能很好地傳下去當也不難。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世態炎涼,這世間萬事萬物都變化無常,「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她那丈夫薄情寡義,愛上了更漂亮的妻子,「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合歡花都知道早開夜合,鴛鴦成雙成對不獨眠,「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可她那丈夫卻只看著新人笑,卻根本看不見舊人在哭。】

【這裡杜甫想要表達的東西就很明顯了,自古以來棄婦自擬就是常有的題材,所表達的大多都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難得的是杜甫不僅很好地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其中,也將女子的悽慘經歷給寫得感人至深,尤其是那「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句子直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用,甚至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是杜甫的句子。】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輞川。

王維 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師張九齡。

於聖上而言他不就是舊人嗎?

整日裡受著李林甫那些人的蠱惑,老師都過世了,只怕聖上也早就將他遺忘,更別替關注到他曾經的悲傷。

也不知聖上如今看到這巨幕是什麼樣的心情。

李隆基的心情當然不怎麼好,他是越來越能體會杜甫的心情了,就從他的這些詩句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