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頁 (第1/2页)

從得知安史之亂將起之時,他們就已經開始謀劃,他們要為大唐盡一份力。

眾人打算等巨幕結束便去宮門前下跪請願,這是在逼聖上,但是他們沒有任何辦法。

他們還未做官,人微言輕,只能憑著這血肉之軀去搏一搏。

好在是他們人夠多,足以引起重視。

有了這巨幕,聖上不可能對他們做什麼,若做了便堵不住悠悠眾口,他們也算是為國捐軀了。

但若是沒能得到聖上的重視,那他們的仕途可能就毀了。

有些人還是因此而猶豫,可這些年輕的學子身上最多的就是血性。

他們不去做總有人要去做的,那他們為何不沖在前頭!

「去!一起去!」

「定讓大唐恢復以往盛況!」

【杜甫還寫了《壞橘》諷刺統治者為了口腹之慾勞民傷財,還寫到「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

【這裡的荔枝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東漢和帝喜歡吃荔枝的事情,早在漢武帝時期荔枝就已經作為貢品進獻到皇室,而東漢和帝特別喜歡吃荔枝,但是從南方將荔枝運到北方不快馬加鞭根本就不要想吃到新鮮的,於是他當時和玄宗時期是差不多的情況,但是有個大臣上書勸諫,東漢和帝為了百姓就沒再繼續。】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蹙眉。

這些也是他未曾注意到的。

他雖然不像那唐玄宗那般昏庸,但卻也並不覺得這點小事算得了什麼。

可如今看來,對於自己是小事的事,在旁人眼中或是就是關乎一生的大事,該多考慮考慮。

【杜甫這裡將東漢和帝與唐玄宗對比,但說的卻是唐肅宗不知道橘子減產反而責怪進獻橘子的大臣,「汝病是天意,吾愁罪有司。」】

【然而他們這些知道的人卻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是「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

李隆基淡著表情坐在那處,沒有一點反應。

讓身旁的小太監都不知道他是在愣神還是在發怒,一個個地大氣也不敢出一個。

然而,偏偏就在這時候,外面走進來一小太監。

「聖上,太真娘子求見,說是再見……見您一面。」

正巧這時說到荔枝的事情,眾人更恐慌了。

現在整個大唐誰不知道荔枝對於聖上和太真娘子的含義啊。

一開始在得知太真娘子要成為貴妃的時候還有許多人去巴結她,即便是幕中女子對她的評價不怎麼好,可誰不知道聖上獨寵她呀,可這次的事情一出,聖上就跟轉了性似的,讓那些人都巴不得自己從來沒去太真娘子跟前蹦躂過。

「讓她進來吧。」

李隆基抬眼,便見先時還日日跟在自己身邊的女子從外面走了進來。

不過幾日不見,她仿佛清瘦了不少,雙眼泛紅,有些腫,看樣子是剛哭過。

果不其然,她一開口聲音就十分沙啞。

「 參見聖人。」

若是往常,李隆基早就已經上前將她扶起來了,然而這次他卻只是淡淡道:「起來吧。」

【還有《枯棕》和《枯楠》,都是關愛國家人民的詩作。】

【除了關心民眾,他也關心著文學界的發展,從先秦諸子開始就有許多文學理論的觀點,而後許多文人在寫文作詩的時候也會提出一些自己的文學理論觀點,比如曹丕、白居易、歐陽修等人。】

【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以詩論詩,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詩歌創作基礎。】

【但是在講解這些詩之前,我們也得了解一下杜甫作詩的背景,也就是當時的創作環境。】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丕知道幕中女子說的是自己的《典論·論文》這一篇文章,這是女子之前提到過的。

至於那白居易和 歐陽修也是女子提到過的,他們都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改革,那自己呢?

曹丕想了一下之前女子提到過的自己那文章中的「文人相輕」、「經國大業」之類的句子,自己說那樣的話。

或許是因為許多人認為文學並不重要,若不是父親愛文,這情況只怕會更加嚴重。

就連文才如子建也那般認為。

思及此,他依舊認為這是不對的,從女子的言語中也能看得出來。

若文學真不重要,女子也不會出現在此處了。

而這杜甫的詩作為詩史也是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