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第1/2页)

如今聽到這樣的話,屈原也不覺得可惜。

他本就認為自己的作品雖然也還算不錯,但也不至於到了人人稱頌的地步。

那樣的稱頌只會讓他心中更加恐慌。

【他說,「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即便初唐四傑寫的作品比漢魏時期的作品還是差點,但是已經接近《詩經》和《楚辭》了,他們就像是千里馬,而你們差得遠了!「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其四繼續懟那些人不行,其五才又開始講道理,「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就算是喜歡古人,也不能貶低像初唐四傑這種今人啊,應該學習他們詩中的清詞麗句,「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要是想學以前的屈原、宋玉等人,若只是學習他們的形式,恐怕還是會步齊梁後塵。】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是認同這些詩句的,甚至越讀越敬佩以後的自己。

學習寫作,就如同女子分析詩句一般,不知其所以然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而他們想要學屈原,卻沒有學到屈原的那種精神,寫出的句子再好都是沒有靈氣的。

不僅要注意詞句音律還得注意詩句中的感情,自己創作亦是如此。

【其六也是類似的詩句,勸說這些人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前輩們的作品中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進行批判。】

【除了諷刺這些目中無人的文人,他還諷刺了當時的官員,花敬定。】

【當時劍南節度使段子璋謀反,這個花敬定殺了段子璋,算是平亂的大功臣,但是他這個人居功自傲,幹了很多不地道的事。】

謀反?

李隆基重重地呼出一口氣,並沒有看站在一旁默默流淚的楊玉環。

方才幕中女子還說成都平安,這就有人在那謀反了?

還真當是誰都能謀反了?

真是要氣死他。

【他目無朝廷,用天子專用的音樂,而且還縱容自己的士兵劫掠,為了搶女人手上的鐲子,更是直接將人的手砍斷,知道他這些行為,杜甫專門寫了《戲作花卿歌》和《贈花卿》來進行諷刺。】

李隆基只覺心中一陣的悲涼。

若不是安史之亂的發生,這些人何以敢謀反?

不過是看著安祿山他們搞出了點事,竟就反過來背叛他?

正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這也不知哪裡來的阿貓阿狗都敢僭用他的音樂,可見那時候是有多亂了。

【《贈花卿》是一首七言絕句,短是短,但是特別有名,尤其是這後面兩句,簡直是經典之作,我以前還一直不知道這首詩原來是諷刺用的,不過關於這一點還是有爭議的,有些人認為這就是純粹地讚美樂聲,但我卻覺得應當是諷刺之意。】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成都上空響起了美妙的音樂,穿過江風,穿入雲層,「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曲子本應該是那些天上的仙人聽的,世間的平民百姓能聽得上幾回啊?】

【其實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很能看得出來杜甫那種刻在骨子裡的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

李隆基也看出來了。

即便杜甫現在對唐王朝失去信心,但是當他看到專屬於唐王朝天子的樂曲被別人竊取,他也顧不得失望了,只想著控訴對方大逆不道。

杜甫才是真正地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人。

是自己和太子沒能留得住人才。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儒家,又是儒家。

為何儒家的思想能夠刻在那些人的骨子裡?

那他要是對這儒家思想加以約束,再將自己的想法注入其中,那是不是可以讓後世都把他嬴政的話刻在骨子裡?

不過這想法只在他的腦子裡晃了晃並沒有說出來。

還有杜甫提到的這仙人,女子都沒有反駁,那女子之意到底是有仙人存在還是沒有仙人?

如果沒有,那女子又是如何出現在他們這地方的?

【在這裡他關心著國家大事,也關心著文壇的變化,同時當然也關心著自己的這個小家。】

【然而,在761年,上元二年八月,成都大風,讓杜甫那本就不堅固的屋子雪上加霜,後來甚至漏雨。】

【面對這樣的場景,杜甫想到的就是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於是在他自己遭受苦難的同時,他寫了那首沉雄壯闊的《茅屋為秋風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