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頁 (第1/2页)

笑話他狂放不羈,笑話他一事無成。

他們不懂,李白也不在意,他只要自己高飛。

可如今想起幕中女子否定了自己的將來,他像是被判死刑,有輕鬆也有痛苦。

但那種感覺已經消失了,如今當初心中的那份熱意好像捲土重來。

因為李白知道,自己現在又有機會了。

【清代王琦說:「太白嘗作《大鵬賦》,實以自喻。」李白不止一次在詩文當中以大鵬自比,他的理想就是像大鵬一樣在廣闊天空下展翅高飛,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他的這篇文時常受到文人讚賞,蘇軾還曾經寫過一首《水龍吟·古來雲海茫茫》記李白和司馬承禎,其實就是讀後感。】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這首詞已經是蘇軾十多年前寫的了。

那時候他還不像現在這般看得開,對官場之事有些許厭惡。

在此中,他還記得詞的結尾是,「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他也不是真想和李白求仙問道去,只是以此略減煩憂罷了。

女子說完便把詩句放到了巨幕之上。

【上片主寫司馬承禎,下片主寫李白,「臨江一見,謫仙風采。」自賀知章對李白以「謫仙人」之評價後,這也是許多人對李白的印象。】

【最後他說等《大鵬賦》完成,我們便騎上鯨魚,相約遊仙。不過蘇軾這麼寫卻不是為了表達他的壯志,那時候他身處逆境,想要暫時給自己的心靈尋找一個歸宿,除了他深愛的陶淵明,李白也是他的一個寄託對象。】

東晉。

陶淵明感覺這李白的詩句有種「醉生夢死」的感覺。

他的詩文又不像莊子那般直往自然而去,他的詩文中雖豪情萬丈,可終究帶了點不甘。

就如同自己的詩句一般。

所以後世之人能看出自己並非真的完全想要隱居,樂於隱居的同時,始終放不下外面那個世界。

李白亦是如此,他對所有的事都可以灑脫,可是他卻也沒法子丟了自己的理想隱居遠遊而去。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李白像大鵬一樣開始飛翔,開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一路東行來到了江南,路過天門山,寫下了一首《望天門山》。】

【這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天門山夾江對峙,就好像在中間劈了一刀一樣。那樣的場景十分壯闊,有「一劍開天門」之氣勢。】

李白默念兩句。

「一劍開天門……」

確實有點意思。

那劍術只怕是裴旻大將軍都無法達到吧。

說來他已經許久未練劍術了,只怕都生疏了,若是自己能達到那樣的境界。

女子會說到自己劍術的事情吧?

畢竟他之前都說了自己的遊俠理想。

【當然了,這裡「一劍開天門」的天門並不是這裡的天門山,而是武俠小說中的一種招式,但是單從名字我們就能想像那氣勢。】

原來如此。

李白恍然大悟。

既是招式,那他應當也可以練吧?

李白摸了摸自己腰間的佩劍,有些蠢蠢欲動。

【「碧水東流至此回」崩騰的江水流到這裡開始折返,但這裡的折返並不是真正的折返,而是為了突出山勢的險峻,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女子說著 突然從巨幕外拿出兩座高聳的山峰出來,那山峰很小,造型卻有些別致,碧色山巒的邊上被金線包圍著,一看便價值不菲。

「為何山是這樣的造型?」

「是屏風嗎?」一個問題沒人回答,第二個問題卻又有人提了出來。

「屏風哪有這么小的?不能吧?」

但是沒等眾人商量出答案,只見女子將那小山巒置於桌前。

【大家看,天門山其實就是這樣被楚水分成了兩半,楚水雖然有了那「一劍開天門」的氣勢,將山給打開了,但是中間所留的空間並不算太大,若是流水兇猛的話就容易沒法一齊衝過去。】

【而這兩邊挨著山底的地方就容易捲起浪花,李白的這些描寫都是細緻觀察下而得來的。】

【既然說到此處,誒,那我就不得不推薦我今天帶來的小玩意兒了。】

女子說著從一旁的端了一大堆金邊的擺件,有山有水還有樓。

「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