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第1/2页)

這《上李邕》似乎已經提過了。

李白倒也沒有那般不滿,他那個時候年輕氣盛哪裡管這些的?

當時氣憤便寫了這事,如今早把那事情給忘了。

不過李邕這人的人品他還是很看好的,「自矜」也確實讓人不喜。

【這首詩寫得可謂十分傲氣,「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大鵬隨風而起,乘著風直上九萬里高空,這兩句化用莊子《逍遙遊》大鵬「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算是起興。】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但他寫下的大鵬依舊與莊子所寫的不同,莊子之鵬,借風而行,而他筆下的鵬就算沒有風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

【前面幾句是李白以大鵬自比,每個筆畫都表現了他的傲氣,但是更傲的還在後面。】

真的很傲啊!

沒人能反駁這句話,以大鵬、神鳥甚至是上古神獸自比都算不得什麼。

但李白怎的就寫出了這般氣勢呢?

【這首詩本來就是懟李邕的,下面四句就直接表達了自己對李邕的不滿。「時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眾人都因「我」不同凡響的話而嘲笑我,言外之意,你作為一個名士居然也和他們一樣。「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宣父就是孔子的意思,唐太宗時尊孔子為宣父。】

【孔子都說了後生可畏,你可不要輕視年輕人啊!】

李邕被說得面紅耳赤。

他以往讀到這首詩還沒有這樣的感覺,聽到幕中女子說出來只覺臊得慌。

大抵是因為知道所有人都能看到巨幕吧。

此女明顯推崇李白的,那自己豈不是要受人嘲笑了?

偏偏如今的他也覺得李白說得有道理,但那時的李白是真的很狂啊!

可他現在即便把那時候李白的狂說出去,也沒人會聽自己的了吧。

【在當時,李邕「素負美名」,而李白還是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就敢這樣蔑視權貴實在是傲。】

東晉。

陶淵明倒是十分欣賞李白這一點。

若自己能有他這魄力,恐怕現如今過得比此時更暢快。

雖然像他那樣做,多半也會落得像他一樣的結局。

【江南多名勝古蹟,所以許多文人到了此處都會寫點詠史之作,李白也不例外。】

【他遊覽越州,寫下《越中覽古》,主打的就是一個世事無常、物是人非之感。「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越王勾踐戰勝了吳國,和將士們衣錦還鄉。當初「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滿殿的如花宮女,如今只剩下了鷓鴣的身影。】

【他到姑蘇台,寫下《蘇台覽古》,依舊是感慨昔盛今衰。「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破舊宮殿與荒台旁柳枝長出了嫩綠的新芽,柳岸的采菱人傳來歌聲,卻唱不盡這春色柔情。「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當初這裡的熱鬧場景已經沒了,只剩下了映照吳宮諸人的清冷月光。】

這兩首都差不多啊。

除了此中描寫意象,所營造的氛圍,所表達的感情都是差不多的。

也難怪女子會放在一處說了。

【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只今惟有」四個字,讓兩首詩的蕭瑟之感更加濃烈。】

【但不同的是,《越中覽古》主要講了前塵的輝煌,只在最後寫下「鷓鴣飛」之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蘇台覽古》重寫如今荒涼,望今思古,那種感覺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放在一起體會。】

【詠史詩在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懷古傷今,李白其實也是如此,他還寫了一首古詩《烏棲曲》諷刺唐玄宗。】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

諷刺他?

那個時候就開始諷刺他了?

李隆基最近看了許多記載下來的幕中女子提到過的諷刺自己的詩,他已經麻木了。

罪己詔都發了,他還害怕這幾句諷刺?

可問題是這時候自己做了什麼?

那麼早就有人諷刺自己了?

自己若是早點察覺就不會有後面的那些事情了吧。

【烏棲曲本來是樂府歌辭清商曲辭的曲目,大多歌詠艷情,但是李白轉而諷刺宮廷奢靡,在句式上也將四句寫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