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第1/2页)

公元202年,漢五年。

韓信也憤怒。

他也不明白,為什麼就一定要急流勇退?

他明明什麼事都沒有做,他立了功難不成連該得的賞賜也不能有?連喜悅激動也不能有?

韓信曾以為蕭何和陛下是自己的伯樂,現在看來不過就是他的自作多情。

可問題是現在他根本沒有辦法。

他要麼現在辭官歸隱,如同他們說的急流勇退,要麼現在開始韜光養晦,蓄積力量,把他逼急了他就……

思及此,韓信心中震動了一下。

自己怎麼敢有如此想法?

別是因為如此陛下才會對他動手的吧?

【在終南山,李白想要謁見玉真公主沒有成功,謁見其他的人依舊以失敗告終,他寫下《行路難》表達理想之路的艱難,在詩中他寫下「行路難,歸去來!」這樣的話。】

【然而,放棄與前進其實同樣的艱難。送友人入蜀,他又寫下另一「難」作,《蜀道難》,寄寓功業難求之意。】

【對於《蜀道難》的研究從未停止,對其年代與主題也是爭議頗多,姚合曾經在《送李餘及第歸蜀》炸提到,「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意思是李白寫下《蜀道難》其實是抒發自己「羞為無成歸」的心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若不是聽幕中女子如此梳理,李白都險些忘了他當初寫過這麼多的詩。

那時候正值壯年,卻功業未成,心中是有頗多怨氣。

除了與友人訴說也就只能寫在詩中了。

若是現在,他可能會淡然些。

李白點的火堆慢慢小了,破廟中風吹著湧入涼意,果真是入秋了。

【我們暫且認為《蜀道難》就是李白出入長安求謁未果後寫下的作品,大家一起來看看。】

【蜀道難依舊是樂府舊題,這首詩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蜀地的險峻表現得淋漓盡致,歷來深受好評。】

女子說著在巨幕上展示了蜀道的畫。

東晉。

那畫極真,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沒有人多加在意那畫技,但是他們卻因那陡峭山崖上的木棧道給驚呆了。

那樣的路還能走嗎?

這讓許多想要去蜀地看看的人生了退意。

稍不注意,這就能落下山崖被摔死的吧?

陶淵明也很驚訝,那可是大唐盛世啊,怎會是這般的山道?

而且他記得此女之前說成都發展不錯的。

連那什麼唐玄宗都逃去蜀地,怎麼會走這樣的路?

難道是為了躲避敵軍?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噫吁嚱」是蜀地方言,一種感嘆詞,宋庠《宋景文公筆記》記載,「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一開始就直奔主題。太高了!想要攀登蜀道,比上青天還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也驚了一跳。

去蜀地這般危險?不可能吧?

至少不可能全是這樣的路。

那樣危險的棧道怕是還沒到成都就已經死在路上了。

他也不是不知道蜀地地勢險峻,要不然那地方肯定會更加繁華,可像這樣的山路他還是頭一次見。

得派人去查查。

【家人們,可別覺得這照片誇張,這些都是真實拍攝的,就幾年前那些山里都還有這樣的道路,你永遠想不到在繁華盛世的背後還有多麼貧窮的存在。】

【在李白那個年代亦是如此,要說進入蜀地肯定也是有官道的,不可能這麼險峻,但是若非見過,李白應當是寫不出來的,所以李白走過那麼多的地方看過那麼多的風景不是白走的,發揮想像力是要以現實作為支撐的。】

【為什麼李白能寫出那麼多的天馬行空的詩句,除了他非凡的想像力,跟他四處遊走的經歷也分不開,就像如果沒有幾次流亡,杜甫也不可能寫出《三吏三別》一樣。】

杜甫不置可否。

很多時候或許可以從看過的書中尋求靈感,但寫出來的東西總落不到實處。

他也願意多在外面逛逛,在寫時才能有如神助。

思及此,杜甫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他是不是不一定要待在聖人的身邊呢?

既然他的諫議總會惹聖人不快,那他就去地方,像蘇軾那樣也比女子所言的自己好太多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