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第1/2页)

【這個張公兩龍劍是出自《晉書·張華傳》,雷煥得到干將和莫邪兩把劍,他把干將送給了張華,後來張華死了,干將遺失,雷煥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莫邪,有一天路過延平律,莫邪突然跳入水中和干將會合,化成了兩條蛟龍。李白在這裡運用這個典故,是為了說明自己總有一天會得到重用,是他對未來的信心之表達。】

【「風雲感會起屠釣,大人?屼當安之。」終有一天「我」能像屠叟姜子牙一樣與明主風雲際會,如今不過是有才之士暫遇坎坷罷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太佩服李白了。

李白實在堅強,他可以看出這詩句中李白的氣憤。

明明已經憤怒不已,到最後卻還能對未來充滿希望。

若自己也像他那般豪情萬丈,是不是也能過得暢快些。

李白也被自己這詩句說服了。

他覺得自己這詩寫得很有道理,姜子牙不過一個屠夫,酈食其不過一個窮書生,自己比他們差在哪?

他們都可以,自己為何不可以?

干將、莫邪合有時,他也定能攀龍見明主!

願聖上能聽此巨幕一言吧!

第76章

李白

【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李白繼續漫遊,春日,他游於洛城,寫下《春夜洛城聞笛》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誰家飛出幽暗的玉笛聲隨著春風散入這洛城之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在夜晚聽到《折楊柳》的曲聲,怎能讓人不思念故鄉呢?】

【遊子思鄉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亘古不變的話題之一,李白從二十歲出蜀地,從未回去過,他思不思念家鄉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他為何不回去呢?

眾人有些看不懂了,他現在功業未成,有的是時間,現在為何不回去呢?

難道是想等到成就功業再回家去嗎?

那豈不是遙遙無期?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倒是理解李白的。

任誰都是想要衣錦還鄉的,而且現在這個時候李白還沒有放棄對未來的希望,如何能夠就這樣回去?

蜀地不似洛城,雖說還算繁華,卻也比不上中原江南地區,想要走向仕途,還是得干謁於這些地方,回去不過白白蹉跎罷了。

再者,李十二白在外入了贅,回去似乎也會受到詬病呢?

大概這其中會有許多的原因吧。

【《折楊柳》是梁朝宮體詩人蕭綱做的曲子,多為傷春惜別之作,但是在此作之前,楊柳這個意象就已經作為離別之意,而且柳與留諧音,也是古人喜歡在離別之際用這個意象的其中一個原因。】

【折柳意象最早出現於《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這兩句詩的解釋歷來有爭議,但是這裡的折柳還跟離別扯不上任何的關係。】

《詩經》中確實有許多的句子連他們這近世之人都無法理解,更何況是後世之人。

有許多人都開始自己理解這首詩。

「折柳樊圃」不就是折柳編織籬笆的意思嗎?而「狂夫瞿瞿」就是狂妄之人怒目瞪視。

所以加在一處何意呢?

這首詩,他們許多人都是讀過的,寫的是奴隸備受壓榨的痛苦,此處難道不是幹活被打罵之意嗎?

這還有什麼可爭議的?

只是折柳樊圃做什麼倒是沒說,何以如此著急?而為何又要被瞪視?

不過正是這樣將盡未盡之語讀起來才更有味道吧。

【最早記載送別之意是在《三輔黃圖·橋》中,寫到,「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而後用柳寓意留戀送別的詩句就多了。】

【比如咱們熟知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何須吹奏那充滿哀怨的《折楊柳》呢?玉門關外本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裡有楊柳可折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高適也準備離開睢陽郡出去漫遊了。

他覺得幕中女子說得對,多出去走走總能積累更多的經歷,到時寫詩時也能更流暢。

不過女子是真的很喜歡季凌這首詩啊,已經說第二次了。

這詩句確乃佳句也。

【再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