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第1/2页)

【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在太原,李白寫下了屬於自己的秋思之作《太原早秋》,這時候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第77章

李白

【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岑勛、元丹丘和李白三人相聚嵩山,李白寫出了滿篇金句的豪邁之曲《將進酒》。】

【將進酒讀qiāng進酒,是請飲酒的意思,它是漢樂府舊題,是勸酒詩,知道它是勸酒詩後就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詩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正常來看第一句寫黃河之由來,下句寫黃河之去,黃河從天上來顯然是誇張之語,是來自空間上的誇張。而「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句感嘆人生短暫,青絲成雪不過從早到晚的事情,是時間上進行的誇張。】

東晉。

一說到勸酒,陶淵明就懂了。

先時就聽過李白以自己為題材所作的勸酒詩,水平很高。

雖這首詩只看了前幾句,但感覺寫得更好。

時光匆匆,人生苦短,當然得「實時一杯酒」了。

【那它為什麼要突然說黃河說白髮呢?】

【其實黃河兩句脫胎於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不會倒流,時光亦是如此,人生苦短啊!要幹嘛呢,接著往下看,「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得意的時候就該盡興,盡興做什麼?當然是要喝酒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看到這樣愛飲酒的李白又皺了皺眉。

雖說他自己也愛酒,但是飲酒不僅誤事,還浪費糧食。

尤其是子建也喝酒誤事,想起這事情他心中總有點疙瘩,好不容易子建最近安分了不少,若是讓他又學到這些,倒是又飲酒誤事,大事當前,自己是不會手下留情的。

「咳。」他輕咳一聲,看向正認真盯著巨幕的曹植。

曹植卻恍若未決,只是微微蹙眉看著巨幕。

其實他確實心中有些動搖。

打心底里來說,他還是很欣賞李白這份豪情的,並認為自己也應該保持那樣的瀟灑。

可他也真的擔心李白會因為醉酒做出什麼不可挽回的事情來。

幕中女子提到過的那事情帶給曹植的影響真的很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現在沒有得到重用有什麼關係,生而為人,自己自然有自己的作用,錢用了也沒有關係,還可以再賺。】

【讓我們喝酒吧,就著牛羊肉,喝上個三百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嘶——」

聽到此話的眾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三百杯,這李白是酒仙嗎?

普天之下,愛酒之人何其多也,但是像李白這般誇張的還真是不多見。

西晉景元年間。

嵇康被關在牢房之中。

對於這牢獄之災他都沒什麼反應。

生於這個世道,他們都是向死而生的,他早已經做好了離開這個世界的準備。

可現在他也不是沒有遺憾。

還想再喝一杯酒,還想再奏一首曲子,方才不負此生啊!

【這會兒才說到正題,「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指名道姓的,快喝啊!可別停啊!「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李白說到這兒,情到深處還要為二人高歌一曲。】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功名利祿這些東西都沒什麼作用,不如飲酒長醉,「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古往今來那些聖賢死後都銷聲匿跡了,只有飲者留下其名啊。所以別在意那些了,暢快地喝個夠吧!】

東晉。

陶淵明忽然懂了李白先時不贊同採薇而食的伯夷叔齊是何意了。

此處並非指他們真就是說聖賢們寂寞,這個寂寞是指的無人理解無人賞識的他自己。

高志之士總是寂寞的。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像曹植那種愛酒之人,當初擺酒宴,一斗美酒值萬錢,他們開懷暢飲。】

說到此處,曹植頓了一下。

他一時還沒反應過來這個陳王是指的自己。

在後世之人眼中,自己就是個酒徒吧?

同李白一樣,是個文才還算不錯的酒徒,但是在國事之上毫無建樹,自己若是李白的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