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第1/2页)

說起來大家創作的詩文都不錯,只是不如他們鄴城的文人多罷了。

如若不行,多說些諸葛亮的行軍備戰只能也不錯啊。

不過,現在益州拿下,眾人也沒那麼慌了,各憑本事吧。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丹雪胸臆。」這兩句還是他之前的心情,要是君王能夠加以佛拭之恩,「我」一定盡心盡力。】

【然而他此時不是已經走近聖人身邊了嗎?於是他話鋒一轉,「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雲生羽翼。」突蒙聖人垂青,「我」就像是長了翅膀青雲直上,「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有幸走出翰林院身騎宮中馬駒陪著天子鑾駕。】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許多學子都羨慕極了。

誰不想隨駕聖人左右呢?

而且他們的性子肯定不似李白那般狂傲,說不定更能討聖人歡心。

有了那樣的機會,可能很快就真平步青雲了!

【「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璋紫綬來相趨。」見「我」受聖人寵愛,那些王公大臣們都笑臉相迎,與「我」交好。】

【然而李白卻並不喜歡這麼社會的交際,他說:「當時結交何紛紛,片言道合惟有君。」當時和「我」結交的人太多了,但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只有你一個。】

王維難得地有和李白想法一樣的時候。

在朝堂之上,雖說很多時候大部分人還是為著國家社稷在努力。

但就是有那麼一群人,一言一行都是在為著名利,偏偏還要拖別人下水,實在難以與他們交流。

還不如在這輞川隱居。

【等「我」,這裡的君就是指的標題中的楊山人,是個隱士。「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等我報效明主後就來與你隱居南山,共臥白雲。】

東晉。

李白跟他們還是有些不同的。

陶淵明把隱居放在首位,而李白滿心滿眼都是報效明主。

若是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只怕他就算隱居於山也無法安心。

可是他這時候都已經在帝王身邊了,卻還是沒辦法實現理想,那有什麼辦法?

有時候真是看命。

就與他們無法選擇出身一樣,他們總不可能還能挑選帝王效忠。

不如順其自然,做自己能做便好了。

第81章

李白(小修)

【公元743年,天寶二年,這一年對於李白來說應該也算是特別的一年,他以為自己的事業才剛剛開始,沒想到已經是巔峰,但其實我猜李白這時候應該內心深處也有所察覺,因為他在他的作品中開始有了不算違心的歸隱之念。】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嗤笑。

他還真以為自己能平步青雲,走向宰輔之位的,誰知道這時候就已經露宿深山了呢?

這幕中女子時不時地說些話就像是專往他心中捅刀子似的。

捅得還又准又深。

【他原以為自己這翰林學士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最起碼是為唐玄宗起草重要文件的位置,但他更多的是被唐玄宗作為了一個充門面以及取樂的工具。】

這是讓李白最氣憤的。

那些人看不上他,他都沒那般在乎。

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聖人的身上,聖人為何要如此殘忍?

有時想想,奮力向上真不知是為了什麼,不如歸隱於南山。

【證據就是李白寫的許多宮廷宴飲題材的詩歌,比如說《清平調詞三首》和《宮中行樂詞》。】

【《全唐詩》題注,當時宮中木芍藥也就是牡丹花開,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花,召伶人歌舞助興,結果唐玄宗是個會玩的,他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於是召李白進宮,李白還宿醉未醒,洋洋灑灑《清平調》三章。】

是個會玩的?

雖然幕中女子的表情沒什麼問題,為何李隆基卻從她語氣中聽出了嘲諷呢?

即便現在李隆基已經接受了自己或許真的差點讓盛唐走了下坡路,可若說起會玩,他也算不得會玩的吧。

他這點算得了什麼?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首詩其實就是為了迎合唐玄宗的愛好討唐玄宗開心的,應該算是宮體詩,但是其藝術水平卻很高,超過了以前傳統的宮體詩,歷來為人稱頌,尤其是這其中的一個想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