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頁 (第1/2页)

【「旄頭四光芒,爭戰若蜂攢。」匈奴又開始入侵,兩邊的將士如同兩窩蜂一樣斗在一處,「白刃灑赤血,流沙為之丹。」白色的刀刃上沾滿了鮮血,大漠上的流沙也被染成了紅色,可見戰爭之激烈,戰況之兇殘。】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戰爭是殘酷的,他們所有人都知道。

然而現在戰爭暫時停歇,幾乎所有人都沉浸在這暫時的安寧當中。

但他們始終是處於不同陣營的人,而他們忠的君主都不是同一個人。

說的一點錯都沒有,「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殘酷的戰爭恐怕還會來的。

【「名將古是誰,疲兵良可嘆。」不知道領導的名將是誰?只是嘆息那些被戰爭摧殘的疲憊的戰士。「何時天狼滅?父子得安閒。」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將匈奴消滅,讓人民得到安寧呢?】

【李白並不是一味的感性、自我,他也關心著那些普通的大眾。】

先時有些看不上李白的人都有些臉熱。

原來李白也沒有完全不把他們普通人放在心上啊。

不知從何時起,他們也這般去評判那些官家人了。

但他們也沒放在心上,能與他們站在一處的就都是好的。

【但是後來當他在北方發現了安祿山的野心,李白悲憤又心痛,而且還無能為力,他寫下了《北風行》以控訴安祿山的罪行。】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果然啊!

李白有些激動。

他就說他不至於那般蠢,他還是發現了安祿山的罪行的。

若是他早點發現,早點將安祿山的罪行告知聖人,那不是一切都不會發生了?

而他也會受到聖人重視。

最為重要的是,百姓們不至於受那麼多的苦。

【《北風行》也是樂府舊題,講的就是一些北方風雪,行人不歸之類的傷感話題,這首詩就是從一個思婦來描述戰爭帶給普通人民的痛苦的詩歌,為的就是揭示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導致民不聊生的罪行。】

女子們有些不喜了。

怎麼又是思婦?

就不能直接將叛軍罪行說出來嗎?

為何非得將她們寫得那般哀怨?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高誘為《淮南子》作注,寫到,「龍銜燭以照太陰」,所以這裡的意思是,燭龍棲息在北方極寒之地,終年曬不到太陽,只能依靠它銜著的燭發出光亮,這兩句顯然只是一個傳說,神話元素在浪漫主義詩歌當中時有見到,這裡李白以神話起興,引出後面的詩句。】

李白對浪漫主義的理解又深了一些。

他思考了自己和屈原的詩文,確實他二人是喜歡用神話的。

可是,其他人也用的吧?

這就能說是浪漫主義?

那是否許多人都是呢?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日月怎麼就照不到這個地方呢?這地方只有怒號北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北風吹得燕山的雪花厚如席,一片片的落在這軒轅台上,燕山、軒轅台都是那一帶的地名,不過是換一個說法,讓詩句不會顯得那麼枯燥無變化。】

【為什麼要寫這樣的風景呢?原來接下來才進入正題,「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在這樣苦寒的十二月里,幽州思婦沒了歌聲沒了笑容,只是眉頭緊鎖,「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倚在門邊望著行人,想起自己在那苦寒的長城打仗的丈夫真是可悲。】

女子們心中有些憤怒。

自從幕中女子為她們說話之後,她們就見不得這些往日裡讓她們感同身受的詩了。

雖說她們中的大多數如今在家中的地位並沒有任何的改變,卻無法控制她們已經改變的內心。

然而她們雖怪李白,雖見不得這些詩,但是當看到幽州思婦那般悽慘時,還是忍不住為之落淚。

她們誰的日子有多好呢?

【緊接著他就解釋為何而悲,「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丈夫走時提著寶劍去守衛邊關,只留下了一個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箭袋中裝了一個白色羽箭,如今已經結了蛛網布滿灰塵,「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箭雖然還在,丈夫卻戰死再也回不來了。】

原來如此。

這幽州思婦也太悽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