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頁 (第1/2页)

【而第十五首,李白又重新回到了愁上面,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首。「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古之詩者寫愁的不知凡幾,有人以月寫愁,有人以山寫愁,有人以水寫愁,但還鮮少有用白髮來表現愁的,不過也不是沒有,像杜甫的「白頭搔更短」他所表現的其實也是一種愁緒。】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的嘴唇微微張開,為李白的詩句而感到驚嘆。

他從未見過這樣的描述,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描述十分生動。

白髮長了三千丈,如何能不愁?

雖然這話一看就是誇張,卻真讓人感受到了愁。

仿佛就算是大羅神仙來了,也無法將這愁緒解開。

【李白的愁與別人的愁可能不大相同,像杜甫「白頭搔更短」,我們一看就能想像那樣現實的場景。但是李白一上來就「白髮三千丈」,三千丈到底有多長呢?我們一時間甚至反應不過來,但顯然是很長的。他說是因為愁,所以才這麼長。】

還真是有意思。

明明兩者帶給眾人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可讀起來卻就是不一樣。

一個仿佛置身於無人的街道,而另一個仿佛身處在寂靜的山頭。

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然而作為女孩子都應該知道,長頭髮所帶來的煩惱,可不僅僅只是因為它長,而是它一旦長了就跟毛線一樣,很有可能到處打結,只是想想就已經夠讓人愁的了。】

這句話眾人就有些不大明白了。

什麼叫作女孩子都應該知道?難道男子不知嗎?

這頭髮若是及時清理,當也不會打結,當然,那只能是正常長度的頭髮。

若頭髮真有三千丈,哪怕再柔順,估計也能讓人十分煩惱。

【一開始還不知道,照了鏡子才發現了自己的三千煩惱絲,「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染上白髮的呢?一個「得」字用得很妙,這句話顯然帶了點怨氣,怨他那屢遭挫折的前半生,他是從哪裡得來的這些白髮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得來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他的詩里有怨氣嗎?

李白想了想,大概是有的吧。

但是怨有用嗎?

顯然沒有。

他能怨誰呢?

【這首詩歷來為人所推崇,它裡面所表達的情緒實在是太飽滿了,它是李白情緒的集中爆發,再樂觀的人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後也會有痛苦、彷徨、絕望的時候。】

唐,元和年間。

李賀無不贊同,像李白這樣的人尚且有痛苦彷徨的時候,那放到他身上就再正常不過了。

可看過李白的這些事,他也懂了。

再憂愁也是沒有用的。

與其自怨自艾,他不如向李白一樣去追尋,即便不能成功,至少以後也不會留下遺憾。

【然而他自己也清楚,再飽滿的情緒發泄在此處都沒有什麼用於是在這組詩的最後,他寫道:「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最後依舊只能黯然地離開此處。】

【離開此處後,李白去見了一位自己的老朋友,我們十分熟悉的汪倫。】

第90章

李白

【我們之前說過中國人歷來講究的就是一個含蓄美,在文學表達方面更是如此,但是李白仿佛天生反骨。他在《贈汪倫》中這樣寫道:「李白乘舟將欲行……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元和年間。

韓愈覺得天生反骨並沒有什麼不好。

至少李白寫出來的詩句是撼動人心的,即便是這樣一首簡單的贈答詩,也包含著深刻的情感。

在李白這裡似乎永遠也看不到扭扭捏捏。

這些都是他們所要學習的。

當然了,他們也可以含蓄,但含蓄不是虛偽,希望時人能分得清楚。

【含蓄是不可能含蓄的,李白永遠都不可能含蓄,開個玩笑,李白當然也有含蓄的時候,但是這首詩跟含蓄扯不上半點關係。從古至今,有多少詩句中會直呼其名的?李白卻有許多這樣的詩句,「岑夫子,丹秋生。」、「玉真之仙人」還有這裡所提及的李白,汪倫,都是如此。】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也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作詩而已,是有誰規定了詩中不能提人的名字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