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 (第1/2页)

還不如讓司馬遷做了不好的事呢。

如此一來他又有一項罪過了。

劉徹在心裡微微嘆了一聲。

他得忍忍,不能再如此衝動。

思考片刻,劉徹始終覺得不對勁,自己真是那樣黑白不分的人嗎?

為何群臣都不說話就他一人勸說,其中必有緣故。

他不能衝動,等到女子說完再看情況。

【漢武帝一聽,這還得了,他氣了個半死,當即下令殺了李陵的全家。然而李陵是真心投敵了嗎?這時候的他只是詐降而已,史書上並沒有說公孫敖為什麼要誣陷李陵,有說他們兩家有仇的,有說是因為公孫敖說是因為害怕漢武帝責怪自己什麼事兒也沒辦成的,反正這事情害得李陵再也沒有辦法回漢,老死在了匈奴。】

好個公孫敖!

劉徹握了握自己的拳頭。

他仔細的回想了一下公孫敖的為人處世。

這些年,公孫敖上了不少次的戰場,但是少有戰功,可見不是什麼善戰的人。

自己竟會把那般重要的事情交給他,真是眼神不好了。

【而田橫是漢高祖劉邦那時候的人。我們之前說過酈食其的故事,當時殺了酈食其的人就是齊王田廣和當時的丞相田橫,根據司馬遷《史記》記載,發生那個事情之後,田廣和田橫就逃走了,田橫帶著五百人逃到了一個海島上。】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劉邦正巧準備遣人去收攏田橫。

田橫和田廣在齊國百姓的心中威信很高。

若是不拉攏恐怕會留下禍端的,但是為何這李白要將他與老死匈奴的李陵相提並論呢?

難道他也……

劉邦皺起眉頭陷入思索之中。

【後來劉邦建立漢朝稱皇之後,別想拉攏田橫,田恆知道自己反抗不了,於是便答應去咸陽議事,但是又不想為劉邦賣命,再加上擔心酈食其的親人報仇,於是自盡而亡,他的那幾百個隨從也隨之自刎而死。】

果不其然,是他想像的壞結果。

不想為自己賣命,為何?

是因為亡國羞恥嗎?

劉邦正想著,幕中女子已經接著往下說了。

【李白在這裡寫到的就是蘇武被困在匈奴和田橫被困在海島的事情,借古喻今,現在關塞重重,到處都是戰火硝煙。他也像蘇武、田橫一樣被困在了此中。他擔心發問,「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呢?這裡的回去我們還可以賦予其另一個含義,就是他希望能夠回到戰爭之前的日子,不過這只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眾人已經習慣了女子稍顯隨意的解釋。

也明白了女子所說的言之有理即可。

甚至有時候像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都被女子給剖析了出來。

不過現在眾人也知道了,這竟然不是女子一個人的意思,幕中女子應該也是讀過許多書的。

關於這些詩句的解釋,當是許多後世之人共同探討出來的。

【我們再來看看其二,「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亭伯,是東漢時期的大臣崔駰,這個人在竇太后當政時,曾經是竇太后的哥哥大將軍竇憲的主簿,這個竇太后不是指的西漢時期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而是漢光武帝劉秀長曾外孫女,反正這個章德竇皇后和竇憲都不是什麼好人,竇憲蠻橫霸道,崔駰幾次勸阻不成,反倒被竇憲排擠,後他棄官不任,辭職回了鄉。】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說到後宮干政,劉徹的面色就更難看了。

這後世之人一個個的都怎麼了?

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

劉秀默默將這章德竇皇后和竇憲都記了下來。

他有些急了。

女子不是說到東漢時期的文人,就根本不會細說漢光武帝劉秀。

他也就不會知道女子說的是不是自己,雖然他早已覺得就是說的自己。

以後他不一定會好生約束,不會讓那不是什麼好東西的人當政。

【回鄉後的崔駰去哪兒了呢?我們無從知曉,李白他也不知道,但是我們都很清楚李陵投降之後的結局是客死異鄉。他們兩個人一個選擇了逃避,一個選擇了投降,似乎每一個選擇都不怎麼樣。】

眾人的心都開始揪起來了。

看來李白是選擇了投降?

先時說杜甫是說過的,李白因為參與叛亂被抓了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