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第1/2页)

沒事了,他在心中勸說自己。

安祿山都死了,還能有什麼事呢?

但是他要杜絕第二個安祿山。

這在從前被他忽略的事情,如今陡然在他心中發了芽。

【而第三首,李白自比魯仲連,表達他對身負才能卻不被任用的憤懣以及人就對建功立業所抱有的希望。】

【「談笑三軍卻,交遊七貴疏。」這第一句脫胎於左思《詠史》「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兩句。這兩句說的是戰國時期魯仲連的故事,魯仲連是齊國人,但他曾經客游趙國,應該算得上是當時趙國的客卿,那時候秦國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魏國就派人來勸說趙國一起對秦國稱臣,結果被魯仲連說得一起對抗秦國,秦國不得已退了兵。】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嬴駟蹙著眉頭將這個魯仲連給記在了心裡。

感覺大家都要與他秦國作對。

這大概就是強者吧。

強者總是招人嫉妒的。

以為這樣就能阻擋他們的步伐了嗎?

真是可笑。

【後來魯仲連回到了齊國,齊國當時被燕國占領了聊城,派來收復聊城的將軍一直久攻不下,魯仲連聽說此事便寫了書信用箭射往了城裡面,燕國的戰士們看了直接自刎而死,為此,齊國很輕鬆地就拿回了聊城。這些雖然都是《史記》記載,但顯然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不過其幾分真假我們已經沒辦法去判斷了。】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司馬遷還在為自己以後會遭受腐刑的事情而驚魂未定。

沒想到幕中女子又提到了自己的書。

女子為何要添上這麼一句?

史書不能有誇張?

司馬遷微微頷首。

也是,若是誇張了,後世之人還怎麼了解前世之事呢?

【根據史書上所說的,在這兩件事情上,魯仲連立下了大功本來應該獲得很厚重的封賞。但是他卻拒絕了,而後辭官隱居。咱們一看這個劇本兒就很清楚了,這不就是李白夢寐以求的功成身退嗎?】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其實李白一聽到魯仲連的名字,他自己也明白了這首詩到底要講什麼。

魯仲連一直是自己所推崇的人,就是因為他的功成身退。

然而自己卻終究沒辦法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了。

是如此的吧?

【這首詩的意思是李白自己也有魯仲連那般談笑間就斥退三軍的實力,但是呢卻被權貴疏遠,時至今日,他的手中還留著一隻箭,沒能夠將那助齊退燕的書信送出去,「仍留一隻箭,未射魯連書。」】

【整首詩仿佛寫的都是魯仲連,但其實都是在寫他自己,李白很巧妙地運用了魯仲連的故事將他自己的懷才不遇給表現了出來。】

幕中女子還在誇讚自己。

她甚至沒覺得自己那斥退三軍是這個誇大其詞?

但想了一下,李白又覺得既然魯仲連可以,自己為何不可以?

若是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在聖人面前一定好好表現,定會比從前收斂。

一定會的吧?

【第四首,李白又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抽離下來,轉而投向現實,「函谷如玉關……人多沙塞顏。」前面這幾句都在描寫當時的社會現狀。函谷關變成了玉門關,是什麼意思呢?總結起來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都已經被安祿山占領,難以收復。】

【就算是申包胥的終日痛哭,哭得兩鬢斑白也沒用了。「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申包胥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當時吳國攻陷楚國,申包胥為了拯救楚國,於是去請求秦國的幫助,結果秦王不願意,他便在秦國哭了整整七天終於感動秦王拯救了楚國。後來楚復國後,楚昭王想要重賞申包胥,申包胥直接拒絕隱居去了。】

【這都不用我說了,家人們,這什麼,四個大字:功成身退。】

幕中女子說著,巨幕中間就真出現了紅通通的這四個大字,看起來尤為駭人。

好在持續的時間不長,片刻後便消失了。

唐代都要覆滅了,為何李白還想著功成身退呢?

許多人都無法理解他了。

現在這種時候不是應該擔心……

可想到這裡許多人又沉默下來,擔心又有什麼用呢?

李白能做什麼?

他能改變什麼?

【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