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頁 (第1/2页)

李白自己也承認。

他的這詩寫得似乎確實沒有先時那什麼《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寫得好。

不過既然有杜二甫寫了那般多的現實主義作品,自己不是也就不必再去湊那個熱鬧了。

他也想通了。

根本不必要為了在後世面前得個好的名聲,就去改變自己。

左右都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還不能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嗎?

然後他就要做那瀟灑自在的人。

當然了,假如讓他回長安,他不與那些人計較便是了。

【後來,洛陽、長安都失守了,李白帶著夫人在廬山隱居住了大半年,他在這裡寫下《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迭》,表達國家危難自己卻無能為力的痛惜。】

【「昔別黃鶴樓……十年醉楚台。」這前面一大段都是李白在回顧他上次與王判官分別後的那些歲月,感覺自己這些年都是渾渾噩噩的。】

可不就是渾渾噩噩的嗎?

感覺走了許多的地方,做了許多的事,最後卻發現什麼事也沒有做。

這就是李白此時此刻心中所想。

他還有機會嗎?

李白問自己。

【「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 「我」的才能壓倒了楚國的屈原、宋玉,讓梁園的鄒忌、枚乘都為之傾倒。「苦笑我誇誕,知音安在哉?」可世人卻笑「我」誇誕,「我」的知音到底在何處啊?】

眾人都無法理解了。

為何到了這時候了,李白還能如此自信呢?

誇誕。

難道是冤枉他了嗎?

李白大抵是太愛做夢了吧。

夢與現實分不清,所以他一輩子都在尋夢。

【說完此句,李白的心情down到了極點,他說,「大盜割鴻溝,如風掃秋葉。」如今叛軍猖獗,世道混亂,安祿山那些叛賊的攻勢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可我呢?「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迭。」並非濟世之人,只能隱居在這屏風迭。】

「這李白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嘛。」

「什麼自知之明?這是氣話吧?」

睢陽郡內。

杜甫和楊氏在屋子裡都聽到了外面的交談聲。

杜甫也以為李白說的是氣話。

他只是想發泄一下罷了。

像他那般驕傲的人,怎會說自己不是濟世之人呢?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濟代人」,其實是濟世人,這裡可能是為了避李世民的諱,但那時候是沒那麼嚴格的,因為李世民曾經下令不用避單字,只需要避兩個連在一起的字,以後大家在讀唐代文學時,碰到此類沒有用世的詞語可以往這方面想一下,包括我們常常說的一些典故,看得多了就知道了,其實也跟咱們以前讀書寫作文是一樣的,都是什麼岳飛、海倫凱勒,一提名字咱們就知道精忠報國,不屈不撓。】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趙構都等得不耐煩了。

這麼多天過去了,女子終於又提到了他們。

讓岳飛主帥抗金的事情早已經傳下去了,只怕不久將會有捷報傳來。

即便朝堂上有人反對,但趙構是相信這神技的。

他相信大宋仍在,還會在他手中變得比以往更好。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了。】

【詩人在夜晚思念好友,說,「中夜天中望,憶君思見君。」「我」明日就要真正地隱居去了。反正在外面也沒有我的用武之地,無法實現「功成拂衣去」,那便就歸入武陵,看那「桃花笑殺人」吧。1「明朝拂衣去,永與海鷗群。」】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國子監內。

「笑殺人?是笑煞人吧?」有學子低低說道。

但是這樣的錯誤,幕中女子不應該犯才對。

他們時常會覺得女子說的有些錯誤,但是理解起來又沒有太大的問題。

就像此時,就當是說李白真的要隱居了。

什麼?

李白真的要隱居了!

【李白已經漸漸開始失望,就像杜甫一樣,心中的理想因為現實的矛盾不斷地被瓦解,或許李白這時候是真的打算隱居了,然而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這時,機會卻悄然來臨了,天寶十五載冬日,永王璘水軍至尋陽,三次請李白下山。】

【然而福禍難料,此行是福是禍,連李白自己都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