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頁 (第1/2页)

李賀有些愧對妻子,她嫁與自己不僅沒有什麼清福可享,甚至還要跟著自己顛沛流離,可是看著妻子臉上的笑容他就把所有的話給咽了下去。

「大道至簡……」他喃喃道,「此話道理不淺。」

他平時盡喜歡獵奇的,極少嘗試這樣的風格,說起來倒是可以試試。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具體來說應該就是指的李煜曾經住過的宮殿,只是住在那兒的人已經換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要問現在有多少的愁,就像一汪春水緩緩向東流去。】

原來此句是出自此處啊!

眾人都在感嘆。

這兩句寫得很優秀,從古至今那估摸著都是能排得上號的。

然而無愁而說愁,那就是無病之呻吟。

但若是放在這個情形下,那也確實是可以理解的,李煜之愁,愁家國天下,亦愁遺憾難平也。

【我們曾經講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他說:「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別意與流水誰更長呢?兩人詩詞的背景不同,所愁的理由也不同,但卻都是同樣的愁,是文人筆下的帶著綿綿情意的愁。】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何止是他們,就是杜甫、王維,也無不能體會他們這種愁的。

由此可見,愁與流水之長短或與東流水相似都不打緊,打緊的是當時的情形下讓他們產生這種愁的背景,在搭上他們那登峰造極的描寫,便可得精品矣。

故而,詩會好,為作詩而作詩也好。

但不帶情感,為詠物而詠物,為寫景而寫景,不好。

需得知,一切景皆情也。

【從古至今有名的亡國之君很多,李煜幾乎可以說是最有文化的一個了,大概也就只有趙佶能與他有此一爭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趙佶一口茶直接噴了出來。

很沒有必要。

他並不想在此處與李煜一爭。

這怎麼自己成了亡國之君了?

不是還有宋欽宗嗎?

【直到現在我才懂得王國維曾經說過的李煜的赤子之心,他或許做不好一個帝王,甚至不是一個合格的百姓,但是他卻用他的一生在做一個優秀的詞人。】

【不可否認的是,尤其是在亡國之後,他字字泣血的每一首詞都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一生中充滿悲情又充滿才情的帝王。】

公元978年,太平興國三年。

李煜心情很複雜。

這話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種褒獎,甚至是最高的褒獎,但同時也是最狠的批評。

他身為一個帝王,卻不是一個好帝王,甚至不如一個合格的百姓。

何其失敗?

故而,即便清楚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文人也並沒有能讓他多欣喜。

【關於他還有一個爭議,就是焚書,說到焚書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就好像說到屠城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徐州大屠殺一樣,殊不知項羽曾六次屠城,黃巢從廣東一路殺到河南,而清兵入關後,屠城次數高達二十次,不管他們處於什麼樣的政治原因,不尊重生命,那都是不可饒恕的事情。】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此事與他何干?

嬴政想,這焚書之事的影響到底是有多大?

值得讓幕中女子一再提及,而且明明她先時就說過了,自己還是有很多有用的書是沒燒的。

嬴政這些天也思考了很多。

他不是不知道書籍的重要性,恰恰是因為他知道,所以他才會想要燒毀。

但是他也明白了,如今的他雖貴為天子,可他並不一定可以永遠地統治整個天下,不能想著以奴役的方式讓百姓屈從。

若是施以仁政,這會讓他很難做, 沒有威儀則帝位不保。

可若僅以法治,恐會引起幕中女子所說的天下大亂之情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恩威並施。

思及此,嬴政不由地自嘲一笑,他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會有這麼一天。

但這也沒什麼,為了大秦江山,這點小事不足為惜。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此所謂項羽失敗而他劉邦成功之故也。

劉邦近來心中實在有些亂,為著這巨幕泄露的天機,為著諸侯割據,為著韓信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