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頁 (第1/2页)

好书推荐: 小甜橙 24/7冬

眾人恍然,他們明白了。

王安石講的不過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

讓他堅持變法的就是他的意志力。

而不管做什麼事,都得有堅定的意志力。

此話怎麼也挑不出錯來,不過,稍顯淺薄了。

【所以「有志矣,不隨以止也。」有了意志力,還不能盲目地跟從放棄的人放棄,王安石這裡是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的,然後他說:「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意志力沒有體力也不行。】

王安石明白了,他並不是怪了他人,他是盲目地跟從了旁人。

他明白了,其他人也明白了。

眾人仿佛知道了他的倔強是從何處來的了,大抵就是從這些地方。

因為經歷了錯信旁人的事,所以倔強地相信自己的才是對的,一定是如此。

可是……眾人才想到,可是現如今他還沒去那褒禪山啊,倔強是生下來便那般的?

可見他也不是不能聽從他人的,得言之有理地勸說他。

眾人很快又重新將注意力放到他的這篇文章上,道理是相當正確的。

做什麼事不需要意志力呢?做什麼事不需要一個好的身體呢?

【有了意志力和體力就夠了嗎?當然不是,沒有火,他們看不到路啊,因此還得外物的支撐,「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他認為如果是體力不足沒能到達目的地,別人可以笑話,但是盡力了就沒人能笑話了。】

眾人把自己設身處地地放到當時那個場景。

若是自己是那最先說放棄的人,那被人笑話似乎也是正常的。

若是大家一起走到真正不能往前走了,再提往回的那人就會變成其中的英雄。

只可是,沒有那麼多的如果,許多事情都只能猜測。

除了此三者,還有什麼呢?

似乎只要擁有此三者便什麼事都能做了。

果不其然,幕中女子放出來的王安石的話就是此意。

【整個第三段和第二段都是相對應的,他是從第二段得出了第三段的道理,他認為做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要志、力、物,當然後面的變法也是一樣,這就是我們說的他的思想基礎,他在變法時帶著堅定的意志力,尋求皇帝的支持在努力做,後來變法失敗他沒有了力,沒有了物他就果斷歸隱,這就是王安石的聰明之所在啊。】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屈原的心中無比震動。

此三者是缺一不可?

他如今有志有力,卻已經失去了物,他還能堅持下去嗎?

難道不是應該能變一點是一點嗎?

屈原再一次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懷疑。

不過他心中有了一個想法,不是此時產生的,是先時就已經想了許久的了。

他想像王安石、白居易一樣,幕中女子說的那個……下基層。

此時的情況是楚國暫時出不了大的問題,但是他再在此處待下去會讓那些人想辦法來對付自己。

只要自己跟大王說清楚,大王如今對自己的懷疑是旁人挑唆,讓他小心著旁人,而自己也不在郢都礙著他的眼,他心中的疑慮自然能消減,不過不消減也無甚大礙,反正大王是要派人跟著自己的。

到時候他們出去了,他們就假意遇難,再悄悄地去查看民間的情況,讓大王可以早做打算。

找出那些欺上瞞下的人,為百姓做事,屈原覺得這條路也是很不錯。

只是這麼一來,郢都他得暫時放下。

萬一他一走,那些人就發難,他擔心大王應付不了。

然而很快他就想通了。

他走了大王應付不了,他還可以回來幫大王應付。

但是如果他與大王離心,大王真對他下手了,大王再應付不了,能幫大王的人就少了自己一個了。

【就有時候真沒必要死磕,像伯夷、叔齊那樣,我個人是不贊同的,韜光養晦再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不好嗎?就算不能再起,至少保住了一條性命。】

東晉。

陶淵明發現這幕中女子與他的想法有越來越多不同之處。

他倒也不覺得幕中女子就是錯。

因為似乎她說得也有道理,保住了性命才能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命都沒了,還能做什麼呢?

但若是心中的那股勁兒已經沒了,那屈辱的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