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頁 (第1/2页)

此話一出,毀譽參半。

大多數百姓自然覺得有道理,也不管他們的日子是不是可以好起來,只覺得蘇軾就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當真以為他們傻嗎?

朝廷還不是靠著他們的糧食過活,沒有他們哪有那些人的好日子?

而且沒有天下的如此多的百姓,哪有大宋?

偏偏有些人就不懂此理。

【但是我們站在當時王安石的角度來看,王安石一行其實也沒有什麼錯,他跟當時施行均輸平準的漢武帝是一樣的,他們追求的是迅速解決財政問題,因為當時的北宋國家財政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劉徹一再被戳痛處,心中多有不滿。

可是他就算不想承認也得承認,大漢很強,卻也有些財政上的困難。

然而軍費支出那是必須要有的,否則,落得像宋朝那樣的下場如何了得?

【蘇軾曾就賦稅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個減免賦稅,在當時那個情況下很難實現,因為本來沒錢,再一減,這個吏部就沒法幹了,第二個是讓國家買田,招募租客,也就是將土地收歸國有,這個提議在王安石的《兼併》中也提到過,只是他們兩個所選擇的方式不同。】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歐陽修派去眉州的人已經回來了,不日,蘇家一口人也會來到汴京。

看到如此人才,歐陽修心中還有些打鼓,屆時自己教導,還能教得比巨幕中的他更好嗎?

只可惜這孩子生得晚了些,若是如今能助他們一臂之力就好了。

【就從土地問題上來看,就能看出他們兩個人不同的做事風格,王安石認為地將土地收歸國有是將所有的土地強制收歸國有,是徹底地改變土地制度,這種制度上的大改歷來都是腥風血雨艱難實現的,因為在他們那個時候很多富豪大家都靠著土地獲得利益,這樣強制徵收會觸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更何況是那些大家族,所以這樣做不可能不引起反對,我們看到的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也沒有這一條。】

他倒是想。

其實在聽了《兼併》一詩之後,許多人對這建議都蠢蠢欲動。

但是最後卻還是沒人敢贊同,本來這變法一事就要得罪不少的人,這是一下就要人家半條命,換誰誰願意呢?

所以即便是現在如此風格的王安石也還是沒能實現這想法。

【相比之下,蘇軾的措施就溫和許多了,他認為可以讓國家去買地,然後租給農民。乍一看蘇軾的想法也是沒什麼問題的,國家的土地租起來肯定能更讓人放心,但是這裡面其實也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錢,國家沒有錢怎麼買地,要這樣搞那肯定不是一兩塊地可以解決的,那肯定得大規模進行,朝廷給不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如今的蘇軾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早些年或許還有可能,但是變法時的大宋國庫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根本沒辦法實現。

租給百姓肯定不能太貴了,但那樣一來,買地的錢不知何時能收回。

但若是一塊地方一塊地方地來呢?

先汴京,而後江寧,如此……

也不知還等不等得起。

【國家沒有錢,如果強行這麼做,結果就是土地價格壓低,會引起賣地者的不滿,為了提高收入租金不會太低,百姓的壓力隨之也會增加,更別提當時吏治腐敗,政策落到實地時還不知道是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眾人方才還在想蘇軾這法子好。

可是一提到腐敗二字眾人就傻眼了,才不好呢。

沒用的,不把這群貪官污吏給治了,他們永遠不可能好起來。

不管什麼法子都好不起來。

【兩個人都是在為百姓為國家,持的觀點卻完全不同,這就導致兩人站在了不同的陣營,蘇軾這段時間的政治挫折很大程度上就是王安石造成的,但是這不影響兩個人的初心相同,因此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上台後廢除新法時,蘇軾又站出來為新法說話,他覺得新法不應該全部廢除。】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王安石欣賞這個蘇軾。

就算他和自己的想法不同,但是這樣一個真性情的人,他相信很難有人不為他的人品所折服。

可偏偏他這樣一個人竟是那般蹉跎了一生。

而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