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頁 (第1/2页)

【雖然王安石變法得罪了許多的人,但是他退的時候神宗還在,神宗放棄了變法,但是怎麼說呢,相當於王安石就是他青春志得意滿時的奮鬥夥伴啊,即便退了,當然也要護夥伴周全,所以不同於那些變法後很慘的人,王安石最後還是全身而退了。】

青春志得意滿時的奮鬥夥伴。

許多人都被這樣的描述所吸引了。

他們這些人大多數都有一個建功立業的夢想。

哪怕是在地里幹活的農民,也仰慕那些拿筆的大臣、提劍的將軍。

能有皇帝作為夥伴,這王安石是多麼地幸運啊!

他雖然失敗了,但他做到了許多人都未曾做到事情。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和杜甫都十分羨慕,尤其是李白在經歷過供奉翰林一職之後,他才真正體會到建功立業的難處。

很多時候,不是沒有路子,而是順著一條道路前行,走到了頭卻發現是條死路。

他想宋神宗一定是懂王安石的。

雖然王安石沒能成功,但是有宋神宗懂他,夫復何求啊!

【公元1085年,元豐八年,神宗離世,標誌著王安石變法徹底失敗,北宋新舊黨爭全面爆發,史稱「元佑更化」,也就是「元佑黨爭」。】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說到這事,蘇軾的表情怎麼也無法放鬆下來。

因為這事,他們多少人遭了殃。

可是他也明白,正如女子所說,一朝天子一朝臣,若是那些人不排除異己,那朝堂上將會繼續保持混亂,於他們無益,於大宋也無益。

沒想到他剛想到此處,幕中女子也提到了他。

【這也是蘇軾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第一個就是烏台詩案嘛,司馬光重新上台後,蘇軾覺得他們太極端,覺得新法也有可取之處,被許多人反對,他不融於新黨,又忍受不了舊黨,寧願自己被外放,也就開始了一直被貶貶貶的生活。】

【而與此同時,王安石也正在江寧度過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

第172章

王安石

【在晚年,王安石在江寧過得還算悠閒,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的心中到底是什麼樣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些他在那時候留下的作品。】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這還用說嗎?肯定是不會有多快樂的。

兒子死了,變法敗了,他的悠閒的日子頂多也如陶淵明一般,不去想。

可不去想,不代表讓人不愉的事情沒有發生過。

【像《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就是這時候的作品。湖陰先生是一個隱士,是王安石晚年隱居江寧半山園的紫金山的鄰居楊德逢,王安石有許多關於他的作品,其中有一首《示楊德逢》是集句詩,集的《詩經》中的句子,首句「我行其野,春日遲遲。」還蠻有意思的,王安石有不少的集句詩,大家感興趣可以下去看看。】

以往人們並不怎麼把集句詩放在眼裡,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利用他人之作的小打小鬧。

但是在他們看了這些厲害的集句詩之後,不得不承認,哪怕是借用他人的詩句,組句成詩也是能分出個三六九等的,不行那就是不行。

他們下來看看,他們去哪兒看啊?

【而另一首《示德逢》中提到「先生貧敝古人風,沔想柴桑在眼中。」在這裡柴桑二字很自然而然地讓我們想起陶淵明。在他看來楊德逢和陶淵明是同一類人,而他和楊德逢又是很好的好友,可想他在晚年也是往陶淵明的方向走的,所以說陶淵明真的影響了中國古代許許多多的文人這話不是胡說的。】

自從幕中女子解說過陶淵明之後,陶淵明比以往更加受歡迎了,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幕中女子所說的影響力。

仿佛現在誰不讀陶淵明誰就落俗了一般,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文人。

而有些不愛讀書的人也總張口閉口陶淵明,倒是讓許多年輕人不屑。

誰說文人就一定要讀陶淵明,他們就要做不一樣的人。

東晉。

陶淵明不知道自己的影響力還在加大。

旁人羨慕他的同時,他心中又何嘗一點羨慕之意也沒有?

他若是也能像王安石那般痛痛快快地拼一場恐怕也就不枉此生了。

【而《書湖陰先生壁二首》中,其一又是最有名的作品,「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