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頁 (第1/2页)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入仕時有神宗與他心意相通,如今隱居又有這樣一個好友,王安石可真是好福氣,李白如是想。

他倒是不羨慕王安石有這好友,他自認為好友也不少,只是一個神宗就是難以企及的榮幸了。

【王安石晚年常游紫金山,他住的地方就在去紫金山主峰半山上,所以才叫半山園,而紫金山又被稱為鐘山,王安石曾有過一首詩,名字就叫《游鐘山》,這首詩雖然寫得很簡單,但是還蠻有趣的,「兩山松櫟暗朱藤,一水中間勝武陵。」前兩句就是簡簡單單地寫景的句子,山、樹、藤、水,幾個風景擺在我們眼前,想讓我們不去想像當時的那個景色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再看這詩眾人就明白了,看來王安石晚年都是這般類似的作品了。

也不難理解,經歷過那樣的失敗,他不發生點變化都不合理。

「繁華落盡見真淳」,這似乎能放到他們每個人的身上。

不管從前多麼風光,亦或是多麼地波折,最後都能回歸自然,這大概類似孔子所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那時候,很多事情都能不在乎了。

【更妙的是後面的這兩句,「午梵隔雲知有寺,夕陽歸去不逢僧。」中午聽到和尚念經的聲音才知道山中有寺,然而人們循著聲音尋找,直到夕陽西下卻連一個僧人也未曾見著,說明山之大,廟之深,不過紫金山我們應該還是知道的,找個寺廟應該還是能找到,這裡要麼是誇張給我們一種那廟中住的都是難以接近的得道高僧一般,與這樣的人是鄰居,王安石雖未出家,卻也可以是那不問紅塵的一員。】

聽到此處,眾人更加確定了方才的想法。

王安石就是已經放下了。

哪怕留有遺憾,可人活一世,哪能不留遺憾的?

【這兩句很有王維《鹿柴》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境,寫的便是山林幽深之感,王安石的晚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也算不錯。】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王安石也覺得若是自己晚年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是挺好。

幕中女子所提變法之失敗他認下了,他也承認那樣的情況下不失敗是很難的。

但是如今他們的變法提前了,甚至比慶曆新政更前,說不定這就是上天給他們的機會,戰勝那所謂的必然性的偶然性的機會!

所以他不會放棄,他相信只要是盼著大宋好的,即便是被說懦弱的官家,也不會放棄的。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著名的《泊船瓜洲》,這首詩王安石何時而作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記載,我個人覺得就是變法失敗之後,他為官多年,有許多次往返江寧與汴京,也不止一次經過瓜州,在某次他就寫下了這一首詩,其中也提到了鐘山,大約是想家了。】

雖然王安石並不是江寧人,但是自從隨著父親在江寧讀書,他就早把江寧當成了自己的家鄉。

若是要讓他選擇一個地方終老,哪怕是如今的他,也最願意選擇江寧。

王安石暗自在心中打算著自己日後的歸宿。

【泊船瓜洲意思就是在瓜州這個地方停船,「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京口指的是鎮江,而瓜洲是一個鎮名,在揚州,陸游也曾在《書憤》中提到瓜州「樓船夜雪瓜洲渡」。鎮江和揚州挨在一起,這兩個地方中間就只隔了一條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陸游眼前一亮,這是他不知道的詩。

但哪怕只出現了一句,聽起來也是一首不錯的詩。

他還是很期待幕中女子能談談自己,不為名利,但他想知道後世之人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詩作的。

【然而當他站在這個地方望向自己的家時卻是隔了數重山,明明數重山,他卻用的「只隔」二字,我覺得應該是表達他渴望回到鐘山的心情。】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王安石有點不懂,都到瓜洲了,自己為何還那般急切呢?

會不會是在自己母親離世後急切地想回去呢?

說起這事,王安石心中還是有些發緊。

被幕中女子提到自己,這最讓人難受的大抵就是與親朋好友分離和功業難成之事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而這明月什麼時候才能帶著「我」回到在鐘山的家呢?】

【這首詩看似是一首思鄉之詩,但是其中卻可以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