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頁 (第1/2页)

【其實不說他,就是隋煬帝這個人也是很厲害的,幾乎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吧,但是或許也恰恰是因為他的才能導致他這個人自大自滿,目中無人,進而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如果他是一個比較平庸或者稍顯懦弱又事事小心的皇帝,說不定隋朝不至於那麼快滅亡,哪怕並不能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當然了,這世上沒有如果。】

放屁!

楊廣呸了一聲,「他們知道什麼?」

他覺得根本沒有人懂他!

是天要亡他大隋!

當初若不是楊玄感謀反,他早在二征高句麗時就勝了,何以會有後面這些事情。

一切都是天定的!

如何能怪他?

【他自大自滿,覺得全天下自己最牛,於是四處征伐,而後三敗高句麗,失敗後可能是自暴自棄吧,開始逃避,心中無戰便無戰,主打的一個唯心主義,最後把隋朝給搞死了。】

唯心主義?這提過的。

然而許多人卻覺得這說法不對。

楊廣之所以亡國,是因為他殘忍暴虐,枉顧人命,根本就不是因為不顧戰爭。

他不顧戰爭那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力回天,而戰爭便是他引起的,若不是他的殘暴便不會有農民起義,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戰爭了。

【其實一個國家,尤其是像隋朝這種剛剛經歷紛亂而新成立的國家,最應該做的其實就是休生養息,不管什麼時候,窮兵黷武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像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他們都多多少少有點好大喜功,前期確實都是雄才偉略節節勝利,但是打到勞民傷財時需要止損就應該及時止損啊。】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最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是看了巨幕和聽了扶蘇的勸。

然而他聽扶蘇的勸並不代表他就是真的認同扶蘇了。

在他看來,扶蘇雖然比幕中女子所說的胡亥好了許多,但就是那稍顯懦弱又事事小心的,身為帝王沒有魄力,嬴政依舊十分擔心。

但若是百姓被戰爭影響了生活確實不應該繼續進行下去,至少暫時可以停一下。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劉徹沉著臉,定坐在原地一動不動。

在此之前,他還一直堅持要把匈奴趕走,讓這世間再無匈奴王廷。

可是朝中大臣反對也就罷了,幕中女子也如此說。

偏偏他們大多數都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來勸說的,難道真的是自己錯了嗎?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臉色也很難看。

他好大喜功?

他從不打無準備的仗,那怎麼能叫好大喜功呢?

難道……

李世民想到一個可能,那就是自己敗了,若自己勝了那便是封狼居胥,絕不會用好大喜功來形容。

那是什麼時候敗了呢?

【雖然楊廣的能力也還行吧,但是跟嬴政、劉徹、李世民肯定是沒法比,而且他後期的昏庸只差能跟胡亥比了,亡國是他應得的,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江山不會就好好地待在那個地方讓人去揮霍,即便是在君權至上的古代,皇室的榮耀還不是來自千千萬萬百姓的支持,他憑什麼霍霍百姓來獲得自己的殊榮呢?】

這問題雖然是問的楊廣,但許多地方同時在心中跳了一下。

道理很簡單,孟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語,但是說實在的,他們中沒有把這話當一回事的是大多數。

已經站到了最高的位置,又有那麼多志士能人為自己做事,有幾人會去真正地在意那些如螻蟻一般的底層百姓呢?只要他們能活下去,能讓整個國家延續下去這不就行了嗎?

可是即便皇家榮耀,也確實是離不開百姓的支持。

其實能得百姓擁護,是他們所有人的願望,卻不是所有人都能輕易實現的,往往遇到衝突之時他們會下意識地忽略百姓,因為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後續產生的麻煩也不比惹惱了大家族。

明明先時他們對此是並不怎麼在意,可是也不知為何,聽幕中女子這樣卻有種震耳欲聾之感。

【咱們言歸正傳,在隋朝建立科舉制後,雖然氏族大家的特權下降,但是那麼久以來的一個制度是不可能瞬間消失的,所以這個時候的氏族還是有很大的話語權的,五姓七望就是那個時期有名的望族,他們大多都是從東漢末年延續而來,其發家基本都是因為在戰亂中立下功勞、積攢資本,這種勢力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