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頁 (第1/2页)

這話他算是問對了人。

李白此番經驗最為豐富,那自然不可能一直閉門不出。

或互相拜訪,或詩會雅談,或將好詩好文贈出去,若是現在這種地方還真是難以揚名,但若是終南山那種能人聚集之地便簡單多了。

但此話一說也就長了,李白只略略提過繼續聽著幕中女子之言。

他發現這幕中女子似乎總喜歡將他與王維放在一處提及,讓人不解其意。

【這首耳熟能詳的作品,寫於王維的青春期,不過在那個時候十七歲應該已經算是大人了,他出門在外思念家鄉,故而寫下這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此山東非彼山東,這個山東不是指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山東省山西省的山東,而是指的華山以東,也就是王維在山西的家,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山東是太行山以東。】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這首詩都不用我們去解釋,其含義是很明了的,九月九日重陽節,本來是和親朋好友一起登高、賞菊、插茱萸的日子,所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朋好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裡轉換了視角,他想像兄弟們登高插茱萸時想到自己。】

如女子所言,這是一首十分簡單的七言絕句。

但眾人也大概能明白這詩為什麼能耳熟能詳。

就是每個字都很簡單,拼在一處又十分能表達情感,無一字多餘。

【這首詩其實就是一首簡單的抒情之作,表達他的思鄉之情,像李白杜甫以及其他的許多詩人在離家求職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作品,李白的《渡荊門送別》就是他出蜀時的思鄉之作。】

說起這事,杜甫心中還有些愧疚。

他本是說好要與妻子一道回河南的,可是轉眼又出來了。

他這麼出來,除了花費銀兩還是花費銀兩。

好在這次是聖人主動召見他,他再試一次,若能行,他必好好做事,若不行則回老家再不出了。

而他有良妻,能夠理解支持他,也是讓他比較欣慰的地方。

他想若是對方有什麼想要去做的事情,他也必不攔著。

這些日子他想得明白,自己若是身為女子,怕也不會想成為男人的附屬物。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王維前期的作品和他後期的那些富有畫意美感的山水詩是不同的,相對會樸素很多,但是你要跟我說這是王維作品,我也不覺得奇怪,其中也有一種他的味道,這大概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曹丕說的「文以氣為主」,也就是個人的風格。】

【個人的風格隨著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會慢慢改變,但骨子裡透露出來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我們來看看王維他的創作中的屬於他的點是什麼。】

其實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是最難理解的。

自從巨幕出現,可是難為了許多教書先生。

他們中有許多都是熟讀儒家經典的,但是幕中女子所說的許多東西卻是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疇。

這魏文帝的文學理論他們不是沒有了解過,甚至是比較熟悉的。

但是這種東西是需要自己去體會的,是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所以每當有學子來問他們的時候都會讓他們焦頭爛額,沒法時也只能舉個例子來表達,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下見幕中女子說要看什麼點他們就來興趣了,他們倒是要看看幕中女子預備怎麼講。

然而,沒想到的是,幕中女子卻又像往常一樣,說著說著就轉到了其他的話題上。

【公元718年,開元六年,王維十八歲,前些日子才和他一起隱居的好友祖自虛離世,他寫下《哭祖六自虛》為之送葬,而後他還寫了一首《洛陽女兒行》。】

王維沉吟半晌,他怎麼覺得巨幕的出現就是帶著他們回憶一下過去的那些喜怒哀樂的。

當時遇上那悲痛的事情,他是難過的,悲傷的。

可是時過境遷,再聽到那事,已然能坦然面對。

人生來哪有不死的?

【從他的這些詩句中我們能差不多總結出王維前期作品的特點,首先是帶著年輕人的朝氣,還是像我們前面說的那樣,有點憤青,看到什麼不合理的現象就激情開麥,這樣的感情直露的作品也就常出現在前期。】

幕中女子提到了憤青,難道憤青就是有朝氣的年輕人的意思。

但憤字當頭,或許是對事情容易憤怒的年輕人。

不過激情開麥一詞又難倒了眾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