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頁 (第1/2页)

亂子一起,別有用心的人就有了機會。

所以要想維護統治,那就得從最基本的抓起,做一個好皇帝,得到百姓的支持,即便有人想謀反也得掂量掂量帝王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一旦有叛賊,尤其是落草為寇的農民多了,那就說明朝廷真出問題了。

這事之所以不讓人重視那是因為沒有多少人願意相信自己的統治出了問題,經過這一番話,許多人立馬在腦子裡反思自己的統治有沒有出什麼問題。

【我們時常會做一些假設,假設秦始皇沒有早死,而是長命百歲,那秦國的命運是不是會不一樣?但就我個人的看法,如果秦始皇一直保持著後期的好大喜功、 暴虐殘忍,那秦國還是會走向滅亡的,不過,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秦始皇不會一直不清醒,他或許會在栽一次跟頭之後開始反思改正,畢竟他不像胡亥一樣那麼廢物。】

雖然這話整體上似乎是在誇他,但是嬴政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有時候有些事情說得輕鬆,然而卻是十分複雜的。

就拿好大喜功一事來說,仗不可能永遠不打,但如何謂之上進,如何又謂之好大喜功,這其中的度實在有些難以判斷。

這些都是他和皇子大臣們需要思考的。

【因為有了秦國的這樣令人無法忍受的統治,所以這些人「避時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逃避亂世的不僅有商山四皓,而且還有桃源中種桃的那些人。】

嬴政沉吟半晌,考慮是派人找這其中的有才之士還是不去打擾。

這些隱居的人往往高風亮節,或是可用之才。

但是嬴政也很清楚,這些人自然也是不願惹麻煩沒有上進心的,只願有一方安寧。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這些避亂的人在這桃源度過了許多個春秋,他們采桃花,食桃果,砍桃木為柴,過了一代又一代,代代都在此處與世隔絕,雖然有父子卻無君臣,「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這裡王安石還是很在意儒家的「禮」的,但是在他看來,若是保持像秦朝後期那樣的君臣關係,不如沒有君臣。】

君臣關係在儒家多麼重要啊!

可王安石卻覺得不如沒有君臣,可想而知秦末的君臣關係有多讓人痛恨啊!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因相問。」這兒依舊是漁夫進到桃源的場景,跟我們之前說到過的幾人差不多,包括後面兩句,「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不一樣的是這後面的內容,「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長安指的是中原,聽說後來到處都還是硝煙不斷,在桃源春風中,眾人回首往事,不由得淚濕了汗巾。這裡就是著眼於現實的殘酷,王安石的關注重點完全不一樣。】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不由得感嘆,「真不愧是宰輔之資。」

其實王安石這詩中的道理幾乎所有人都明白,桃源的出現那就是因為秦末的戰亂。

但是看到陶淵明這樣的句子,有多少人能將重點放到戰亂上呢?

偏偏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也有控訴當時戰爭的意思,而大家都忽略了,只在心中尋那一方淨土去了。

【「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重華指的是虞舜,像虞舜那樣的明君實在難得,天下屢次遭受秦末那樣的戰禍。】

【王安石的這首詩說的雖然也是桃花源記,但其中很少桃源的美好的講解,這應該是他前期的作品,重點關注的是秦末的社會狀況,但警示的卻是北宋人。】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趙禎也有些後怕。

他覺得幕中女子說得很有道理。

積少成多、積水成淵的道理哪怕是三歲稚兒也應當明白。

但是當這水不夠多的時候他們都不會在意。

他們會選擇抱著僥倖,或者是真的堅信自己能夠判斷局勢。

可眾觀歷史,凡亡國之前,有多少帝王能相信自己會變成亡國之君的?

所以出現了問題就一定得改,半點僥倖都是在豪賭。

【這幾個人的詩體現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他們個人的寫作風格以及他們的經歷。】

【從內容來說,王維寫的仙境,表達對那樣一個世外桃源的嚮往,這除開他自己對自然的喜愛,還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在盛唐時期遊仙詩是很流行的,為什麼呢,因為社會已經很繁華了,他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