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頁 (第1/2页)

這短短兩句詩給許多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果不是在借古諷今就好了,許多唐朝人如是想。

他們唐朝,有名詩人這般多,但大多都是對現實的控訴與不滿。

這讓他們都有些陷入懷疑了,懷疑大唐當真這般不堪嗎?

【到了王安石時更不用說了,我們上一個視頻才說了他,他就是站在一個很理想的角度去解析的《桃花源記》,若說屈原、李白是浪漫,那王安石就給我們一種浪漫過敏的感覺。】

過敏?

眾人不懂。

但眾人明白這浪漫過敏肯定跟浪漫是相對的,也就是說王安石這個人不浪漫。

大家把王安石的詩文和李白的詩文甫一對比,心中對浪漫的理解便更加清晰了。

【公元720年,開元八年,王維參加吏部的考試,落第,沒考上,就我們之前說了唐朝的科舉考試是很難的,在做官之前要參加吏部的考試,過了才有機會當官,王維就是在這考試中失敗了。】

【那個時候失敗是常事,他只能找另外的辦法入仕,或者是繼續提高自己的名聲繼續考試,在這裡他常常跟著岐王一起宴遊,寫了不少的宮廷宴飲詩,《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和《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作。】

岐王?

許多人想,不愧是世家大族,一結交便是皇親國戚。

能與王爺結交,那仕途肯定就更平順了啊!

【王維的這詩很大程度上也就相當於李白、杜甫的求謁詩,但是王維的求謁詩就寫得有水平多了,像這首《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表面上是在誇讚九成宮,但是暗裡卻誇讚了岐王,這種不著痕跡的誇讚才是最讓人歡喜的。】

【不像李白,什麼「玉真之仙人」,還有在宮裡夸楊貴妃的什麼「雲想霓裳花想容」,雖然誇得也很好,但是就太直白了,你想這送禮走後門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這樣招搖,那不就明擺著人家就喜歡這樣被誇嗎?會說虛榮!】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頓住,饒是灑脫如他,表情也有些繃不住了。

自打他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少有被如此不看好的。

即使是那些不喜歡他的人也得贊一句他的詩好,可現在幕中女子明明說他是詩仙,竟這般評價他的詩。

就算是說了一句「雖然誇得也很好」,也讓李白有些難以接受。

【而像王維這樣不著痕跡的話,大家就是對誇讚心照不宣,拿出去宣揚的時候也可以說自己是欣賞他的文筆,他夸這九成宮誇得太好了!我們這就來看看,王維是怎麼含蓄地夸領導的。】

李白飲下一杯酒,認真地看著。

他倒是要看看王維寫得能有多好。

【首先是標題,《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敕就是下令的意思,敕借就是下令借,相當於賞賜,九成宮在陝西寶雞,始建於隋文帝時期,九成在這裡代表九層的意思,唐代一度被稱為萬年宮,關於這個宮殿我們最熟悉的大概就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

幕中女子將一幅碑帖放在了巨幕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有些驚喜地看著巨幕上的碑帖。

歐陽詢不愧是他看好的人,這字真是看一次能誇讚一次。

【這個碑帖其實是由魏徵所作,而後歐陽詢手書,最後刻碑,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書法作品,我們之前說過,歐陽詢是楷書四大家之一,而其他的三個人,除了明代的趙孟俯,就是唐朝的顏真卿和柳公權,除此之外,唐朝有名的書法家還有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為什麼唐朝時期的書法這麼發達呢?】

李世民心中暗喜,這其中想必有他的功勞吧。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他這麼喜歡,手底下也那麼多善書者,有這些人領頭,唐朝的書法能差嗎?

【說到書法,那首先得提一下魏晉時期的書法,二王也就是王羲之和王獻之,通常是咱們學習書法的一個源頭,咱們要學習誰的作品,基本都會看到他從二王,那為什麼魏晉時期的書法那麼發達呢?】

【首先第一個原因當然是東漢時期蔡倫造紙術的發明,而且那個事情毛筆等工具的發展。】

眾人紛紛點頭,紙的發明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

以往用竹簡實在太過笨重,他們就是想寫也不想拿,那寫得自然也就少了。

有了紙那就便利太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