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頁 (第1/2页)

【直到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王維才得以回京,這個時候他二十六歲。】

【其實說實話,放眼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個五年,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是發展事業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的人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都更適合在外闖蕩,而且內心也可以很純粹,尤其是在古代。】

【但是那樣大好的年華,王維卻在那樣的地方蹉跎了五年,我想這對他的影響應該還是很大的,因為他這個人並不像我們所熟知的《山居秋暝》、《積雨輞川莊作》那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那麼與世無爭,那只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從前面的《過始皇墓》、《洛陽女兒行》、《李陵詠》這些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少年志向他有。】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心中一緊,有種自己的秘密被人發現之感。

但是他……如今的他就是不在意啊。

或許年少時志向也是真的有過,可都說了是年少時了。

志向的實現實在太難了。

【他在後面還寫過《少年行》「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誰知道不去邊關守衛國土的苦?就算是戰死那也能留下俠骨之香。】

【他的少年行這一組詩其實是有些浪漫主義,而且也很豪放的,如果我不說,可能放在這兒沒幾個人知道這是王維的作品,為什麼呢?因為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寫得太好了,我們一想起他那就是「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要不就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讀了這詩句幾遍,乍然想起自己的「捐軀赴國難」之句。

少年意氣或許很多人都有,然而挫折也是每人都有,真正能順利實現理想的少之又少。

所以為著過去惆悵無甚意思,還是將來更為重要。

【所以我們可以給一個人貼標籤,但是要記得這個標籤是這個人,這個人卻不止這一個標籤。】

【由此,我們也知道了王維他也是有報效國家的志向的,這樣一來也就更能體會他在初入仕途就遭受挫折的感受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許多人還很羨慕王維呢。

其實為朝廷做事,像他這般順的,少了。

大家都覺得幕中女子說起他是悲情文人是因為他後面的事情。

如今卻也有些明白王維,也有些明白幕中女子因何說他了。

【然而,像王維這樣的挫折放眼整個古代根本算不了什麼,放到我們現在其實也就是一個下基層鍛鍊幾年的經歷,但是不管在古代現代那都是打擊,畢竟誰不想開局順利、平步青雲呢,所以這對於磨鍊年輕人的心性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經歷,或許對於王維來說也是如此。】

【不過往往年輕時候的人都不太能夠看得開,包括我自己,有時候碰到點事便覺得一生無望了,但是過一段時間後,當我們再回頭去看時,就會覺得不過如此。】

【所以,向前看吧!】

唐,元和年間。

李賀已經在外遊歷了一段時日了。

雖說辛苦了些,但看著大好河山,心中確實暢快不少,進而過去那些不快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也都差不多拋在腦後了。

幕中女子說得對,該向前看。

【這個事情過後王維就有點看淡了的感覺,開始了他的半官半隱的歲月。】

第178章

王維

【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王維二十七歲,在淇上這個地方做官,第二年便棄官隱居於淇上,這個時候很難說他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名聲,還是真的想隱居,不過在這兩個時間點的中間王維留下了《偶然作六首》,這裡大概能夠看出他的一些想法,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個時候的他肯定不是想真的隱居吧?

許多人都在心裡想,畢竟他可是個狀元,而且多年輕啊!

既然是有終南快捷方式這種方法,不用也說不過去,而且事實不就說明了確實有用嗎?

瞧他如今,名聲多大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王維仔細地想了想自己當時的感受,那個時候,有那麼一瞬之間,他也是真的想要隱居的。

但是那時不覺得,現在想起來,或許那時候的自己確實也在心中渴望著因為隱居能得到旁人的青睞,能讓自己有不一樣的機會。

如果沒有那樣的想法的話,自己現在恐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