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頁 (第1/2页)

【「散發不冠帶,行歌南陌上。」衣冠不整在南方的道路上邊走邊高歌,「孔丘與之言,仁義莫能獎。」孔子跟他說話,但孔子的仁義也沒能勉勵他。「未嘗肯問天,何事須擊壤。」這兩句有點埋怨的意思,我覺得得意譯,就是天地都管不了,管不了什麼呢,當時春秋亂世中的政治迫害,但是這裡並不代表王維就經歷了那麼誇張的迫害,不過什麼時代都會有不公平公正不讓人順心的地方,所以王維氣急寫下這樣的詩句是可以理解的。】

宮裡的李隆基已經面如鍋底。

他或許做了些錯事,但王維竟把他統治下的大唐與春秋亂世相比,往常不覺得有什麼,如今聽了實在刺耳。

李隆基總覺得把這些文人都請回朝廷是件非常麻煩的事兒。

一個文臣常有十張巧嘴,他現在還不能得罪了。

深深地嘆息了一聲,李隆基還是一時想不出解決的法子。

而裝病的王維聽到這樣的評價也不大在意了。

恐怕聖人先時就對他心有芥蒂了,畢竟他可能會掛上敵軍的官職。

雖然說那事情沒有發生,但幕中女子都說了,很難讓人不信。

對比之下,這失意後的埋怨之語也算不得什麼了,而且說不定宮裡早就看過這詩了。

【「復笑採薇人,胡為乃長往。」笑了孔子還不夠,他又笑採薇人,就是隱居採薇最後餓死的伯夷和叔齊,這個我們講過的,對於伯夷和叔齊,歷來有兩種態度,敬佩他們的高尚品格和批判他們過於倔強不懂變通,這裡顯然是站後者,他問伯夷叔齊怎麼一去不返呢?】

【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比較清晰的,這個時候的王維認為古往今來的政治迫害太多了,自己應該隱,不太想做官。】

東晉。

看多了那些一往無前毫不退縮的文人們,陶淵明其實心中還是有不好受的。

年少時都曾有過志向,但是他退縮了,現如今更是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來了。

可這時再看王維,卻也能夠理解王維的不想做官。

有時不想做某件事就是不想做,在那位置上,坐一刻鐘都覺心中有巨石壓著。

也不是他自誇,像他們這般的人,那就是不願與那些人同流合污的人,打不過,合不了,便也就只能躲了。

【其二是說的一個老翁的事,「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門裡。」在農村,有個老翁,到了頭髮花白的年紀依舊住在簡陋的房屋中,「有時農事閒,斗酒呼鄰里。」農事很閒的時候,招呼鄰居們比試酒量,在茅檐下吵吵鬧鬧,時而坐下,時而又站起,「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復起。」】

【「短褐不為薄,園葵固足美。」穿著短衫他也不覺得薄,吃著院中的葵菜便已覺得滿足,「動則長子孫,不曾向城市。」他平日裡的活動就養育子孫,也從未到城市裡去過,「五帝與三王,古來稱天子。」五帝和三王,他們到底是靠著打仗還是謙讓獲得的那個位置誰也說不清楚,「干戈將揖讓,畢竟何者是。」】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這不正是說的小老兒嗎?」老柳自嘲地笑道,「那些外面的風風雨雨一概不知,我只管我的兒孫平安長大。」

他看著只是隨口那麼一說,但是讓李白和杜甫都忍不住打量他。

因為他們都很好奇老柳說的是真心話還是違心的逞強之語。

然而饒是識人無數的兩人都看不出來。

【「得意茍為樂,野田安足鄙。」現在還算順心的日子就很不錯了,在荒野中又有什麼可鄙薄的,「且當放懷去,行行沒餘齒。」就敞開胸懷,剛強地過完此生吧。行行,剛強狀,出自《論語》「間間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這首詩中寫的老翁知足常樂,但是對政治變幻卻是一頭霧水,想不通他便不想,管他呢,平安地過完一生便就是好的,這首跟上一首的感情是差不太多的,兩首詩都很有陶淵明的味道,甚至其中還挺難看到王維自己的風格,俗話說,越是在乎什麼就越是強調什麼,此時的王維和當初的陶淵明是一樣的,他們一邊想要做官,一邊又想遠離朝堂。】

這不只是他們兩人的難處。

許許多多官員都有這樣的糾結,倒不是朝廷有多對不起他們,只是因為嚮往世外桃源。

也正因為如此,就算對隱居再嚮往,他們也不會輕易地拋棄如今的事業選擇隱居。

【「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家族的榮耀,個人的抱負,國家的現狀,每個因素都在推動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