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頁 (第1/2页)

王維知道,自己不該一直如此。

欺騙自己毫無意義。

可是連陶淵明都沒有辦法的事,他又有什麼辦法呢?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清水環繞草木,車馬悠閒前行,「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這裡詩人又與風景互動,流水像是對自己有意,飛鳥也陪著自己一起回歸山林,「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荒蕪的古城緊挨著古時候的渡口,落日將整座秋山染紅,「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在遙遠的嵩山底下,我將回到那處去閉門隱居,這個閉關是佛家閉門靜修的意思,這時候的王維應該很有一種佛門俗家弟子的感覺了。】

在這個時期,人們對佛門是很尊重的,帶著許多敬意的。

早在幕中女子說王維是詩佛的時候,其實許多人就已經對他很感興趣了。

只是許多虔誠的百姓甚至從未見過王維,即便王維站在他們面前他們也不認得。

聽著幕中女子這麼一提,他們想,或許王維就像那些得道高僧一樣,整個人都帶著一種莊嚴肅穆讓人想要朝拜的感覺,即便他並未身披袈裟。

【王維在嵩山有隱居之所,在長安的時候也偶爾回去居住,所以這裡用的「歸來且閉關」。】

【好在這次他隱居的時間不算長,沒過多久,張九齡就給了他機會,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王維被封為右拾遺,雖然我們都知道了右拾遺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官,但是卻是個很重要的官,挨皇帝近,也很容易被提攜,我們說很多文人都做過這個官,比如杜甫,杜甫還是左拾遺,在那時候左甚至是尊於右的,也就是說杜甫的官職會比王維的高那麼一點點,但王維顯然比杜甫更圓滑,所以杜甫上任不久就被辭退,但這個右拾遺卻成了王維的踏腳石。】

杜甫輕嘆,借飲酒緩解自己的尷尬。

他其實不是很能理解,自己平日裡也不是個特別不會說話的人,照理來說只要他矜矜業業為著聖人為著大唐,怎麼也不至於丟了官職。

而此時的王維面對的還是已經快要走下坡路的玄宗,為何他可以自己就不可以呢?

難道是因為他有張九齡的幫忙,而自己沒有靠山嗎?

若是不這般想,杜甫根本想不通。

【王維去到東都洛陽赴任,到了洛陽之後,立馬寫詩《獻始興公》給張九齡明志,具體的內容咱們就不講了,大致就是說,我一定會好好乾的,不會辜負您的期望,希望下次有機會還提拔我。】

【你看,這王維是比較會做官的,即便他心中可能也不喜歡這樣,但是人家表面功夫做得漂亮。】

杜甫沉吟。

他也是不願這樣的,他和李白都是。

但是他二人這樣的事情做得不少。

難道就因為王維的誇讚的詩句寫得好?

他當然知道王維的詩寫得好,而且王維的詩一直以來都是很受人們的歡迎的。

思慮半晌,杜甫其實有些想通了。

道理很簡單,並非其中的一點,王維的詩歌名氣,王維的審時度勢甚至是王維的運勢可能都比他好,所以他沒有成功,但是王維成功了。

【第二年,王維就跟著玄宗一起回了長安,算是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在同年,張九齡罷相,玄宗讓李林甫、牛仙客並相,這事情對王維應該也有影響,但是他依舊是右拾遺,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認為這一年就是唐玄宗前期清明後期昏庸的分界線。】

李隆基遙想那一年發生的那些事情。

分界線,他做了什麼?

難道就是用了李林甫?

張九齡是犯了什麼事來著,想到那事情李隆基就不由得想起自己死去的兒子,一想起頭就疼。

看來真是年紀大了。

【又過了一年,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王維依舊任右拾遺,他在京中左右逢源,寫了許多的應和詩,也過得並不快樂,已經產生了思退之意。】

他被張九齡提拔上去的,張九齡走了,那他的日子肯定也不好過。眾人都這樣想。

日子不好過,這時候產生思退之意這就再正常不過了。

若是在朝堂一直被打壓,或許隱居對他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他適合隱居山林。

【其中寄給張九齡的《寄荊州張丞相》就很清楚地表達了他這樣的想法。】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我思念的人在哪兒呢?王維當然知道,可是他卻只能遠遠地悵然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