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頁 (第1/2页)

【再加上他失意來到此處,所以他的心情並不怎麼好,我們可以體會到他詩中表達的一種孤寂蒼涼,其實拋開這首詩中那精妙絕倫的寫景的句子,他這有點像是流水帳一樣的敘事詩,就是寫他來到這個地方慰問將士們,然而經過了什麼地方碰到了什麼人,但是加上那點睛之筆,這首詩就活了,這就是故事的魅力難得之處啊!】

點睛之筆?

毋庸置疑,當是說的那兩句名句了。

許多人看著有些雲裡霧裡,他們都知道幕中女子說的是對的,可是怎麼對的卻難說。

明明那兩句在詩中根本沒起到什麼作用……

白居易本來也陷入了這困惑之中,但是一想到作用,他就豁然開朗了。

對於他而言,詩歌不寫現實就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東西。

但是他寫的或許之於幕中女子所說的流水帳一樣,雖然他不太多這流水帳執意,可顯然不是什麼好的形容。

他的詩就是少了點這能夠促進人們去想像整個場景的這點睛之筆。

【那,說是來慰問,王維在這邊關做了什麼呢?】

【他被崔希逸闢為幕府節度判官,作為一個從小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突然來到了這樣的大漠之地,不管看到什麼王維應該都是新奇而震撼的,在這裡他看到了匈奴來犯,寫下了《隴西行》,這首詩雖然沒有直接描寫戰爭,但是卻寫出了戰事的緊張,我合理懷疑王維是沒有去戰場的,這也很好理解,他雖然是被排擠到此處的,但是也算是領導派下來的,他又是大家族王家的,又只是一個文臣,且不說他沒有必要上戰場,就是他想上估計崔希逸也不會同意讓他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打仗?

當時的王維就算有這個心也無這個力啊。

若是可以他也想衝鋒陷陣一回,可是他哪裡有這個本事,去了不是送死是什麼?

倒是另一邊的李白想起了自己曾想從軍的事情。

是的,或許這次進京不行,他還能去從軍。

想到這裡他才發現和杜甫的再次會面讓他有多激動,竟是忘了自己先時的打算。

瞧杜甫的樣子,他不可能讓杜甫隨著自己一起。

而他自己也已不再年輕,他在這些事情上不能再這樣任性妄為,最好能留在長安。

從軍只能是他背水一戰的選擇。

【但是這不影響他寫出優秀的邊塞詩,畢竟著名邊塞詩人王之渙都沒有去過邊塞呢。】

【我們看看這首《隴西行》,「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這兩句,完全就是想像的嘛,這是描寫偵察兵送急報的場景,「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等這快馬加鞭的軍書到了才知道原來匈奴把酒泉給圍了。這裡的匈奴應該不是指匈奴了,匈奴已經沒了,應該也只是一個代指,代指突厥、吐蕃等外邦,酒泉,大家應該知道,如今的衛星發射中心之一。】

衛星又是什麼東西?

看,這不又有了?

代指,實在太普遍了。

普通人完全不在意詩中所描寫的內容,反倒對幕中女子說的一些細節很感興趣。

倒是那些朝堂中人開始緊張起來。

不管文臣武將,內心深處最不想的就是打仗,兵部不想徵兵不想犧牲,戶部不想給銀兩,其餘人更是不想百姓受苦從而導致天下大亂,更別提若是戰爭失敗會帶來的恐怖的後果了。

只是那些百姓們的反應就沒那麼快了,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

北方的那些外邦一直都不老實,總是入侵他們的國土。

但邊關有將士,他們時不時地就要打仗,他們一定能打贏的,只是不管輸贏他們這些人的日子就是要更苦一些罷了。

因為將士們要上戰場,他們沒有糧食沒時間種地,他們得吃百姓的糧食。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關山飄著大雪,卻看不見狼煙,都被大雪給熄滅了。】

【一字沒有寫戰爭,但是卻能將人的緊張給吊起來,這就是真正的意在言外,那個時候就說明了北方的局勢並不是特別好,但是應該還算正常吧,偶爾打仗就是這樣子的。】

【王維他不是武將,對於邊關的形勢他肯定也是看不大懂,這個很好理解吧,或許這也是他被人弄到邊關來的原因之一,反正你小子到邊關也立不了功,蹦躂去吧。】

李隆基都不太記得把王維弄到邊關去的事情了。

他那時候哪裡把王維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