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頁 (第1/2页)

李白腦子裡一下就有了畫面。

那是一個手持寶劍的意氣風發的少年,或許就是自己年輕二十歲的樣子。

如今,他也算老當益壯,想來就算再去也沒問題。

不會像王維筆下的老兵那麼悽慘。

然而他連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心裡的這樣的話。

【而行人又是怎麼做的呢?「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隴山上的明月高高掛起,行人吹起了羌笛,「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關西來的老將悲愁不已,停了馬聽著笛聲忍不住流淚。他為什麼流淚呢?】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這些年來身經百戰,部下偏將都已封了萬戶侯,這兩句是典故,說到萬戶侯我們自然而然能夠想到李廣,「李廣難封」嘛,李廣在大大小小的戰役當中看似沒有立下多大的功勞,但是他的貢獻肯定也是有的,這裡老將以李廣作比。】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劉徹也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對李廣的事情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了。

其實他承認自己就是一個很自負的人,做下的事也不會輕易認錯。

對於李廣之事,他一直認為自己沒什麼錯。

李廣的功績真的值得自己給他封侯嗎?

可是這後世之人為何都這般說?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而這兩句說的是蘇武的典故,之前我們常說李陵,蘇武說得少,他們兩人都是去攻打匈奴的將領,兩人都被匈奴人給抓了,但是兩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李陵選擇假意投降,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詐降太真,連自己人都信了,害了自己的全家,而蘇武誓死不降,在匈奴餵了很多年的羊,倒是全了自己的忠臣名節。】

這段歷史也是令人唏噓的。

誰不知道蘇武雖是保全了名節可是最後的下場卻也沒多好。

兒子被霍光殺死,只留下和匈奴女人的另一子,一生與匈奴人為敵,最後自己的後人卻也是半個匈奴人,多麼的諷刺啊!

【其實當時匈奴人還曾經讓李陵去勸降蘇武,但是蘇武卻拒絕了,可是十多年後,蘇武回到朝堂並沒有得到多高的封賞,拜官典屬國,王維認為漢武帝對蘇武不公,從而表達對自己的待遇的不滿。】

劉徹想這王維是不是對自己有什麼誤解?

不過他這人好像就是如此,先時寫《過始皇墓》,這時候又寫自己。

他倒是想看看王維還能寫出什麼來。

【王維通過寫觀星的對未來還心懷希望的少年,寫路上的思想的行人以及得不到封賞的老將的描寫寫出了邊關將士的不易。】

【邊關將士千千萬萬,戰亡的人數可能遠高於建功立業的人數,但是這樣的情況別說是王維,就是千古名將來了怕也是難以改變,所以人們只能祈禱戰爭能停歇,只要沒了戰爭這些煩惱自然就沒了。王維在此中雖然沒有表達這樣的想法,但我想他的心中應該和許許多多的人一樣是希望世界和平的。】

幕中女子這樣的話,眾人聽聽也就過去了。

世界和平,這怎麼可能呢?

即便是在貞觀年間、永徽年間、又或者是開元年間,哪有戰爭停歇的?

他們這些人在長安富庶之地過得倒是歡樂,可是邊關將士們呢?

許多人到此時此刻竟才第一次想到這個問題。

【而另外一首《老將行》更是直接描述了老將的一生,揭露了軍隊中的不合理現象同時也歌頌了老將的精神氣魄,這裡應該也有他對於朝廷的不合理現象的隱形地抨擊,我們來看看。】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他這個人,年輕時候確實也有點任性,至少李隆基是這樣認為的。

敢這樣諷刺朝廷。

但是如今卻變了,也不知跟自己有多少關係。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前面寫老將年輕時候有著飛將軍李廣之勇,徒步就能取得胡人的坐騎,李廣的這個事情我們講過沒有,就是他被俘虜裝死然後奪馬而逃的事。】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最近已經有大臣提議給李廣追封了。

可是師出無名,劉徹並沒有同意。

他就不明白,為何這些人都這麼想呢?

是出自誰呢?

【「射殺中山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年紀輕輕就總是射中山中猛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