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頁 (第1/2页)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的視線瞥過台下眾人,最後在陳子昂的面上停了一瞬。

她也有些心驚。

雖自詡愛惜人才,可只有她才知道她放過了多少的人才。

有與她作對的,有不合她心意的。

也是時候將這些人叫回來了。

如今因著這巨幕的出現,眾人顯然能夠更加地理解女子了,雖說要真的男女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她這個帝王的位置,如今已經算穩了。

現下最重要的是要找個靠譜的儲君。

沒有人比武則天更清楚自己的身子。

只是可惜了,她想來想去竟不知到底該選誰,選誰才不至於葬送了如今的江山。

【這首詩用了很多的典故,跟王維平時的風格差別很大,這樣的改變應該是王維經歷挫折後而產生的,除了他在仕途上的挫折,來到邊關看到不同的風景也讓他寫下不同的東西,有時候創作就是很能反應作者的思想與經歷。】

關於這一點已經沒有人能夠反對了。

放到自己的身上,眾人還真就不覺得。

可是這麼快地去看旁人的一生,才清楚地知道,原來每一個階段做的事情都是不會相同的。

這大抵與孔子所言三十而立等言語相通。

即便儒家的一些思想被幕中女子給否定了,但是眾人還是想說一聲。

聖人真是大智慧啊!

【拋開這首詩的思想來說,這首詩寫出了一個鮮明的失意老將的形象,老將年少英勇卻遭受不平待遇,還慘遭遺棄,然後他依舊一腔熱血想著精忠報國,而整個一首詩表達了王維對老將,甚至是邊關將士的讚賞,也能看出他心中的愛國之情以及他對建功立業的嚮往。】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決定多舉辦制科考試。

他要讓所有想要為大唐做事的人都有機會。

而選拔人才最有效的方法自然還是科舉。

他要親自主持!

【但是這首詩中間也寫了邵平、陶淵明這樣的隱居之人,這是王維無法建功立業的退路,也是很符合他這時期的半官半隱的心態的。】

第183章

王維

【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崔希逸改任河南尹,但不久就離世了,王維有詩《送岐州源長史歸》,王維回到長安。】

【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是年,張九齡離世,孟浩然離世,這一連串的打擊,肯定讓王維心中不好受。】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崔希逸是個不錯的人,王維想。

至少在那樣的時候那樣的地方,能做到像崔希逸那般講信用的不多。

而在王維的心中,顯然後面提到的兩人於他更為重要。

那段時光是黑暗的,可如今回想起來,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人不都會走的嗎?

【冬日,王維知南選,大概就是去南方管理南方偏遠地區有關科舉的一些事情,他從長安經過襄陽、郢州、夏口一直到嶺南。】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這也是曹植近期來考慮的。

雖說已經有了科舉,也有許多的人才湧進鄴城。

但是在這世間的許多角落,或許很多人還不能理解科舉的重要性不能理解教育的重要性,這些都需要他們去努力。

只可惜大戰未平,現在能吸引人才來鄴城已然很不錯了。

他也不可好高騖遠,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最緊要的。

【王維,他跟李杜那些詩人是有些不一樣的,他在年輕的時候像李杜那種漫遊的時間稍微少一點,而此時他的外出已經是經過歲月蹉跎後的外出了。】

據幕中女子之言,這漫遊對文人是很有好處的。

因為她不止一次提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難道就是因為這個,所以王維才不敵李杜二人的嗎?

【他在路途上寫下了《哭孟浩然》、《漢江臨眺》、《送封太守》、《送康太守》、《送宇文太守赴宣城》等詩作,給這麼多人寫詩,可見王維的人緣還是很不錯的。】

【孟浩然的死因我們在講李白的時候好像說過,他與王昌齡在襄陽相遇,兩人可能太快樂了,吃了一些海鮮什麼的,據推測孟浩然的死可能是過敏之類導致的,這種死法是很讓人惋惜的,所以王維作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