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頁 (第1/2页)

要說多悔,其實也沒有,李隆基覺得自己就是時運不濟,碰上李林甫個口蜜腹劍的又碰上個自己喜歡的美人,但凡少一個,他也不至於如此。

但即便覺得更多的錯在於他們,李隆基也決意不會再犯,他不想再跟如今一樣被架在火上烤了。

【好在是王維命不該絕,還記得我說過裴迪去看望過他,當時王維寫了好幾首詩痛批叛軍,也表達了自己的痛苦,這些詩都比較冷門,但是卻表明了王維對唐朝的忠心,而他的才能也成為別人為他求情的一個籌碼,而且他和蘇軾一樣,還有一個好弟弟,他的弟弟王縉願意自己削官幫哥哥贖罪。】

【這麼一來,肅宗處理王維就不能這麼隨意了,因為他得權衡,他雖然要維持唐朝朝廷的威嚴,但是他也不能寒了那些大臣的心,而且他新帝登基,正是需要拉攏這些大臣的時機,一不注意帝位就可能坐得不穩。】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蘇軾與弟弟蘇轍對視一眼,蘇軾面上露出感激情緒。

雖說蘇轍救他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兩人對此也從不見外地多說感謝,但蘇軾心中再清楚不過。

子由待他是極好的。

【所以王維就算是好運地被免了罪,公元758年,干元元年,王維復官,做太子中允,加集賢殿學士,後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看得出來,肅宗還是很看好王維的吧。】

【在這一段時間內,王維寫了很多的酬唱詩,因為他的為人是文人當中少有的圓滑,當然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市儈、溜須拍馬的典型,只是相對來說,他至少在表面來看不像那些文人那般自命清高,所以他得罪的人不多,朋友多,危難時幫他的人也多。】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和杜甫二人皆是抿了抿唇沒說話。

幕中女子雖沒提他們,但他們很有自知之明,感覺就是在說他們。

他們在遭難時,確實似乎沒有李白那麼多的助力。

難道……

他們要想在這世間生存,真就沒辦法做自己嗎?

「哎呀,這世上啊,有圓滑的人,有清高的人,做什麼樣的人都沒有錯,若是大家都去做那圓滑的人,或許又要比較誰更加圓滑了。」老柳擺了擺手,一臉表情十分不屑。

李白二人對視一眼,笑笑又三人碰了杯。

酒過三巡,他們也有些醉了。

【或許王維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更注重與朋友間的關係的維護,而且遭逢大劫過後,這時候的王維可能也靜不下心來隱居賞景,我是這麼感覺的,但是呢,也不是完全沒有他那種風格的詩,一個人深埋心底的興趣愛好那是很難改變的。】

果然,所有人在遭遇大的變故之後都是會變的,王維想。

可自己怎的不似他們一般變了詩風呢?

想來想去,想不通。

好似旁人都是最後看淡紅塵,渴望隱居,而他一早就有了那樣的想法了,便也就難變了。

除了山林,沒有什麼能讓他的日子更加暢快舒適了。

【王維的《酬張少府》中就以他自己的風格提到了一些他的想法,我們一起來看看。】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這點我是信的,但是說什麼也不關心,這個話不能細究,就是大概沒有年輕時候在意得那麼多了,大家還記得他剛為官時因為遭了牽連被貶,那時候他寫了一些壯志未酬想要隱居的詩作,但是我相信如今大難不死的他再回想起那個時候的自己,可能也就只能嘆一句太年輕了。】

這樣一說,許多人更能理解幕中女子先時所說的年少時總是將一切看得很重的話了。

和這個比起來,貶官確實算不得什麼。

而「萬事不關心」正是王維歷盡挫折之後跟那時的什麼都在意的一個對比。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他自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好的想法能夠報效祖國,所以只求重返山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迎著松風山月、彈琴納涼,只要有這樣平淡的日子,那也就夠了,「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你要問我如此窮困還如此通達的理由,只需聽聽水道深處漁歌的聲音就好了。】

【其實最後這一句這樣的解釋不太好,表面上是這個意思,但這句話還得意譯才好,首先,它是一個典故,出自《楚辭·漁父》,其中漁夫唱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我覺得若要解釋的話,應該說是讓張少府接近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