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頁 (第1/2页)

幕中女子嘆息一聲,欲言又止。

但是即便他不說,眾人也都懂。

那什麼唐肅宗,自然是比不上唐太宗的。

不只是一處比不上,幾乎是處處都比不上。

帝王們開始緊張起來,他們可不想幕中女子再提到自己時,以這樣一種不懈的態度開口。

其實任用賢臣也並不是那麼難。

能做到他們這個位置,好賴也不是分不出來的,只是有時候不願去細想罷了。

他們總是擔心水至清則無魚,卻忘了污濁的水是會害死魚的。

【有了魏徵的諫言就不可能只有魏徵,既然魏徵提意見都沒被責怪,那朝臣們自己敢說話的就多了,所以在唐太宗時期,朝堂氛圍還是比較民主的,貞觀之治離不開這群人的集思廣益,李世民自然也功不可沒,雖然這麼說可能跟我們現在的思想不太符合,但是在那個時期,確實得感謝李世民願意聽手底下的人的意見,才能有後來的盛世大唐。】

追隨李世民的大臣們面面相覷。

他們自然相信太子殿下有今日他們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

日後他們也定當唯太子殿下馬首是瞻。

但是,太子殿下日後的功績離不開他們,這樣的說法,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

當真是榮幸之至也。

【然而後來到了武則天時期這種情況就有所變化了,不是說武則天不好,相反武則天其實做得比很多男的皇帝都要好,也不說在古代,就是放到現在那她也是很優秀的,開武舉,提拔寒門,打擊貴族門閥,輕徭薄賦,穩定邊疆,她的功績一時半刻都說不完。】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又要說她什麼不是了?

除了寵信幾個男人,武則天覺得自己也沒做什麼不好的事了。

她,比不上太宗的地方……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無完人,武則天也不例外,除卻她晚年的怠政,前期執政時的一些雷霆手段就破壞了李世民時期的那種民主氛圍。其實她打壓那些大臣我們也不是不能理解,因為她作為一個封建男權社會的女子上位,自然頂著巨大的壓力。】

【而她上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鞏固自己的地位,並不是說她多麼貪慕權勢,只是如果她不鞏固自己的位置,很容易就被拉下馬了,那她想做的那些事就根本沒有施展的機會。】

原來是說這個。

其實那些人不知道嗎?

那些反對自己的人都知道,武則天也知道他們知道。

但是大家都是自私的,都要為著自己考慮。

女子說得沒錯,武則天也從不後悔扶持寒門打擊貴族門閥,她要成大事,身邊自然要有忠心不二的幫手。

【後來張易之等人下馬,姚崇、宋璟一派掌握朝政,才慢慢地又好了起來,你看,即便是被稱為唐朝四大賢相的姚崇、宋璟他們也是有派別的,只是說他們這時候的派別是為了抵制惡勢力而產生,並不是結黨營私。】

這就說到點子上了。

這也正是黨派之爭一直無法很好地解決的一個很大原因。

新官上任,不說站隊,那言行舉止怎麼也會有偏向。

有那一身正氣的,自然就有結黨營私的,久而久之愈演愈烈。

能打壓,卻真真是難以根除。

【然而好景不長,唐玄宗時期,先有李林甫獨裁,又有楊國忠為相,這種在朝中的一言堂始終是會遭到反對的,而且是遭到合力反對。】

【為了不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舊臣拉攏新臣,新臣尋找靠山,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在這種情況下,牛李黨爭之類的事遲早會發生,除非早在唐玄宗時期察覺到李林甫的不對勁,李隆基就及時止損,恢復太宗時期的民主朝政,聽正確的言論而不是親信的言論,把黨爭的萌芽掐死在搖籃里。】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聽得有些激動。

他這算不算是及時止損,算不算是把萌芽掐在了搖籃里呢?

如今,他要學太宗,要聽取朝臣意見!

【而王安石時期的 黨爭同樣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從源頭上不讓舊貴族發展到不可抵抗的地步,那靖康之難只有慘烈與更慘烈的對比。】

【但是咱們現在站在這兒,那都是站在一個先知視角去說的,沒有人能那麼神能預測到幾代之後發生的事情,這就要考驗帝王賢臣的預判能力,儘量讓朝堂清明,減少能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