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頁 (第1/2页)

看了幕中女子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評價,他想自己也該是現實主義。

但女子說得對,自己也確實喜歡在詩中運用一些誇張。

可他的誇張又與李白的不同,那能不能有一個浪漫現實主義呢?他想。

【包括接下來張好好登場後的場景依舊是如此,「吳娃起引贊,低回映長裾。」被人引著出場,她像是害羞了,低頭看著自己的裙擺,「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她穿著青羅襦,頭上還梳著雙髻,說明還是個小丫頭呢,誰知道這樣一個羞怯的小丫頭低低斂眉垂袖,聲音確實如那雛鳳嗚呼,「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下面便是描寫她的歌聲,就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所描寫的場景一樣,演奏十分精彩,那些樂聲都趕不上她的歌唱聲「……眾音不能逐,裊裊穿雲衢。」】

唐,元和年間。

看到他這詩的時候,白居易也一下想起了自己的那首長詩。

但看到此處,他已經覺得不像了。

雖然兩人都有很多的描寫,但《琵琶行》中的描寫更多地集中在精彩的演奏,可這《張好好詩》中的描寫是各個方面都描寫到了。

寫得很真實,但卻感覺沒什麼重點。

不過白居易自然也清楚,杜牧的重點大概在後頭,也只能接著往下看。

至少目前來看,他以為這首詩本身是不如這首詩的書法的。

【「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想必在這個時候沈家就已經表現出了對張好好極大的興趣了,「贈之天馬錦……樽前極歡娛……」前面一大段極致渲染一個歌女所獲得的與她身份並不對等的榮耀,但是這麼一大段的光榮,其實就是為了與後面的落寞做對比。】

果不其然,許多人都猜對了,就是為了對比。

可是對比是為了什麼呢?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幾個姑娘們近日做起了先生,雖說一開始並不算順利,但是在李清照的幫助下,她們也漸漸地意識到了自己的長處,她們作為女人,也不是只能相夫教子的。

這時候她們越發憤恨那些給她們傳遞三從四德的男人們,尤其是對她們產生過影響的男人們。

故而這時候便十分嫌棄那娶了張好好的沈家弟弟。

為何娶了卻又不好好地對待對方呢?

歌女便該遭受輕賤嗎?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不過短短几年,當年一起喝酒的狂妄青年們都已經散了,如今「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再相見,張好好也已經變成了賣酒女。】

越來越多地人覺得此詩與《琵琶行》相似了,尤其是女子提過之後。

相似的東西就難免被人拿來進行比較。

【本來這時候按照常理來說,該是說張好好這些年的遭遇,又或者是她的近況,但是詩人卻話鋒一轉,竟是讓張好好關心起他來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她問他為何事而苦,怎麼就少年白了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同游的好友都還在嗎?失意時是如何過的?】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眉頭一挑,頗有點驚艷之感。

這般寫,還挺有趣。

果然,被幕中女子選中的文人當也不是那般不堪的。

而且她先時還說了,這首詩也是比較有名的。

【在張好好對他進行關切之後,他就明白了,對方或許只是在轉移話題,於是他也不再多問,將悲傷寄托在眼前的風景之中,最後餘一句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聽到此處,杜牧詩歌的魅力才終於顯現出來了。

許多人也承認,杜牧的描寫或許是很優秀的,常人所不達的。

但是他的描寫常會讓人不知他想表達什麼,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就是在這最後。

有時候情感不分貴賤,不管是表達的什麼情感,總能會有人產生共鳴。

所以詩似乎最重要的還是傳遞情感啊,許多人開始有這樣的想法。

【這首詩的題材、方向其實和白居易的《琵琶行》確實是差不多的,都有著那個年代對於女子,尤其是風塵女子的命運無法自主的同情以及無奈。】

若說情感,杜牧當也是表達出來了吧,至少白居易是這樣感覺的。

甚至他覺得杜牧詩中對張好好的遭遇刻畫得更加入木三分。

因為這時的自己還沒寫下《琵琶行》,所以白居易甚至覺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