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頁 (第1/2页)

【他出名的詩句越多,說明他的被接受程度就越高,其實一個作品好不好那還不是人說了算的嗎?大多數人說好,咱們就可以說他好,當然了你要是有理有據地找出其中的不好來,我也覺得沒什麼問題,求同存異才能讓人快樂啊!】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也是這麼想的。

自己那麼多詩,自認為好的也不過那些許,而這杜牧出名的這些詩或許有比自己不足的地方,但是也不見得就差了多少。

他不能心高氣傲,還是得多學習。

文人相輕要不得。

【來看看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青山隱隱綽綽,江水悠長遙遠,秋日已盡,但是江南的草還未完全凋零。杜牧對於景物的觀察描繪還是比較到位的,我們看到他的詩句眼前就能出現江南風景的畫面,而且還是比較有特點的畫面。】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應該是個地名,沈括的《夢溪筆談》有記載這麼一座橋,聽起來就是十分有意境的一座橋,但我潑一盆涼水,很多時候這種取名字取得還不錯的地名,其實風景可能都一般般,但是就因為這樣的文學作品而火起來。】

對於許多唐人來說,這整首詩中規中矩。

詩句並沒有太大的特色,但勝在整體的意境還不錯。

這樣的詩在後世有名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眾人不太理解。

【此時二十四橋的明月映照水面,而你又在何處教人吹簫呢?這……我懷疑這兩句火起來是因為一些不可明說的原因,但杜牧應該不是那個意思吧?】

【在古代來說,男子為女子描眉,男子教女子讀書彈琴,或者紅袖添香都是一些比較浪漫的場景,杜牧所描寫的應該也是此類場景的意思,但是我們把這首詩想成是男人間的葷段子好像也不是不行,因為畢竟杜牧寫這個,他本身就是帶了一些調侃的,不過那樣就有點不忍直視這麼好的一首詩了。】

此言一出,眾人滿頭霧水。

不可言明的原因,還有幕中女子不敢說的?

那個意思,哪個意思啊?

葷段子又是什麼?

還是男人間的。

好疑惑啊!

【這首詩整體來說是比較輕鬆的,杜牧寫了很多的詩,但是據說他自己的手稿都在他臨終前一把火燒了,從他這個行為來看,他這一生,至少在去世前的那幾年他是過得不算舒坦的,而拋開這一點,他的詩歌中其實很多時候也有些頹廢,比較負能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在李世民看來,這個杜牧這般,定然是對大唐王朝的失望。

自從先時看了那「商女不知亡國恨」之句後,李世民心中就一直惦記著。

不管是那安史之亂前的李隆基,還是這大唐將亡前的商女都一樣,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前路是多麼的兇險。

可是對危險的預知是人尤其是上位者該具備的。

並非做到萬事俱備,可這麼大的事情總不能一無所知。

他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還有杜牧。

杜牧如此,那是因為後期大唐的不作為。

他不是一個人,他的頹廢並非他個人的經歷引起的,而是整個唐朝環境引起的。

若是某些百姓官員如此,那是他們的問題,但大多數人都如此的時候就不僅僅是他們的問題了。

【杜牧很多詠史詩,很多都是諷刺唐朝的,除了這個類型就是他的這些風流之作。】

【而在風流之作當中,也有一定數量的詩是像《贈別》一樣比較憂傷的詩作,而跟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這樣比較輕鬆愉快的詩還算是比較少的。】

【這肯定是跟他的性格有關,而他性格的形成我覺得跟他的成長經歷有關係,他算是從十來歲開始家道中落,十五歲徹底落魄,這個時期正是少年青春期,正是建立自信心的時候,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七到十二歲是勤奮對自卑的一個階段,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年輕人的自信心很容易受挫,假如我們比較死板地去劃分杜牧的這個年齡階段,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是建立了點自信,但不多,後面可能又被打擊了點。】

許多人突然意識到幕中女子說這些於他們而言也是很有用的。

誰家沒個孩子呢?

雖然他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理論。

什麼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