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頁 (第1/2页)

許多青樓中的女子在幕中女子為女子說話時著實感動得不輕。

她們活了一世,流落風塵,有多少人能為她們說話?

雖說幕中女子沒單為她們,但談及她們時並無厭棄之色就已經讓她們昂首挺胸了。

可是如今卻被杜牧一首《泊秦淮 》給打了回去。

是啊,她們有多少人關注過這天下興亡呢?

可是……可是她們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證,又如何關注天下興亡?

【「華堂今日綺筵開,誰喚分司御史來?」從這句子上來看,他們當時應該是還不知道甘露之變,又或者說甘露之變還沒有發生,今日,這華堂之上擺了這麼盛大的宴席,是誰把我這個監察御史都給喊了來呢?】

【但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那就是當時的主人李願罷兵部尚書而閒居,所以大擺宴席,常常以此為樂,但是卻沒有請杜牧,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杜牧是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幹嘛的,可以說是專門告狀的吧。】

這可不是?

想來這李願的宴席純粹享樂罷了,又不為著何事。

若是到時被參上一本,那不是得不償失?

是他們也不會請,可聽意思這杜牧最後還是去了,不會告狀了吧?

【然後杜牧就讓人去傳話,表示自己願意參加聚會,挺自來熟還,到了那兒之後呢,杜牧不改風流,喝了幾杯酒之後就開始發酒瘋,「聽說這兒有個叫紫雲的,是誰啊?」看到人之後竟然問李願討要那個歌女,誒,這個場景似乎也有點熟悉,當年杜牧在揚州可不敢這麼做,眼瞅著張好好那麼美,一見鍾情也沒敢開口。】

【這裡杜牧也知道自己說這話太狂傲了,於是他寫道:「忽發狂言驚滿座,兩行紅粉一時回。」我突發狂語驚呆了在場的人,就連分列兩邊的美女們也都回頭看我。】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再提往事,著實讓杜牧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好似也沒有如此誇張吧。

不過自己年輕時候也確實是荒唐了些。

【杜牧寫的這些,感覺他真的就像一個浪蕩子,那個時候的大家閨秀恐怕不怎麼喜歡他這樣的公子,但也難怪他在風月場所受姑娘們的喜歡了。】

【不過這些故事是出自孟棨《本事詩》,咱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且當是真的吧。】

【這首詩前面的問句應該是個自嘲之句,就是自嘲是自己主動要到這宴席上來的,後面的兩句就顯得他比較浪蕩了,但是整體還是很輕鬆的,從這裡看,他在東都的日子,應該過得還不算難過,而東都的眾人那時也都還沉浸在閒適的生活中。】

許多人都有些緊張起來。

長安發生了那樣的事情,他們這些還在東都吃喝玩樂的人之後怕也是不會好過吧。

雖說他們沒有關心國事,可是他們畢竟也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啊。

而且許多人對文人本能地就更有包容心。

【洛陽雖然叫東都,但是地位自然還是不比長安的,所以對於真正想要有一番建樹的官員們被派到此處任職那多半都會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壯志難酬,因此許多人都有點得過且過的意思。】

【就在這個時候,甘露之變發生了,那段時間朝臣人人自危,即便身在東都,這些人的身體沒有受什麼影響,心態卻也應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自此杜牧可能也就放棄了自己的仕途,開始寄情山水。】

東晉。

又是一個。

陶淵明看著這些文人,一個個地算是布自己的後塵了。

但或許他們都沒有學誰,這是一種本能。

在與人交往時受傷,自然是會想要回歸到舒適安全的地方。

山水風景美,且久久不移,還有什麼能讓山水更讓人有閒適之感的呢?

【公元838年,開成二年,杜牧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去了宣州,這個時候的杜牧應該不想在朝廷幹了,就想找個活兒養老了,但是這是推測,我們來看看他是不是就這樣一直沉溺山水了,《山行》大概就是他這個時候的作品。】

幕中女子都這般強調了,那顯然就不是了。

要不然她為何要強調呢?

山水之景雖好,可學而優則仕啊!

功業未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哪裡好?

【我們從《山行》中應該也是能夠體會到一點他的心態的變化的,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或者說是我根據杜牧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