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 (第1/4页)

要说日军在上海原本就有驻军,根本不需要登陆,更是有庞大的舰队火力支援,而中国有些军队连一人一支枪都配不齐,有的部队整师没有一挺机枪。有的部队被还没有上战场就被日军飞机给炸了大半,相比英国人应该感到羞愧。

“一旦与日本交战,应集中力量对付德国,同时在德国失败之前。对日本采取牵制性的消耗战。”这是英美私下对东南亚战局的策略。英国在东南业地战略,仍想借他人之仗。以保住自己的利益。对它在亚洲的前哨阵地——香港,采取了“保住面子”的战略,认为坚守再失守会影响国威,不如冒失守地风险。在作战计划中虽将马来半岛作为防御重点,但也没有全面的防御部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加坡,在新加坡又是重点加强对海上地方向的防御,而未组织强有力的环形要塞。正是看到了他们这般做法,王必成才认为英荷澳大联军必败,也不愿意在这里无辜的为这些外国佬卖命,直接将部队撤退到了缅甸地区。在荷属东印度的部队武器装备陈旧、训练差、军纪涣散、士气不高,从上到下毫无作战的思想准备,更无有效的防御措施。

日军经过周密详尽的准备而且发起攻击非常具有突然性,他们的部队不仅按照收集的情报展开了数次演习,最为关键的是日军在战前的准备工作,他们完全抄袭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理论原则,把兵力的战略集中、展开等措施都放在战前实施。由于预先展开重兵集团,增大了战略进攻的突然性,缩短了战争初期的进程。另外他们收集关于英荷澳大的情报非常准确,他们的飞机按照情报轰炸精度十分高,首次轰炸就炸毁了在机场上的所有战斗机,要不是钱科他们去的时候,英国佬的飞机大摇大摆的飞出了机场,而钱科命令部队秘密进入,就将机场严格的封锁起来,日本的情报人员知道这里又出现了一些飞机,却不清楚数量,让他们航空兵在攻击机场的时候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亏。

李成坤接到的报告是,在马来亚的航空部队,需要的物资都已经先运送到缅甸去了,这两天最后一批部队也即将最后撤离。在这个地区唯一留下的部队就是潜艇部队和少量的海军陆战队。为了销毁那些日本紧缺的物资,他们甚至和荷兰军队以及本地的民兵武装发生了冲突,好在虽然开了枪,但是没有出现伤亡。这事还是美国总统的干涉下才得到妥善解决,美国同样不希望看到这些资源为日本所用,对杨震南他们的行为表示了。可是这样一来,荷兰方面在提供资料方面表现得有些傲慢和无礼,对杨震南他们需要收集的关于东南亚附近的资料地图并不配合,导致了少量的部队滞留在荷属东印度,他们将最迟将在两个月内全部撤离干净。

在木村兵太郎焦头乱额的时候,李成坤却悠闲的靠在椅子上,听着原版德语的《德国装甲兵之歌》,李成坤手指跟随雄壮的军歌微微敲击桌面,紧闭的双眸中还是能看出他的心情非常好。事实上,在战役开始后,他已经只读战报和关注日军的异常行动。这次作战家底都拿出来了,行动都经过了周详的计划和演练,一切都按照计划顺利的实施。即使出现了问题,计划中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个计划制定修改反复修订了数十次才最后发放到部队手中。行动计划相当的完备,加上前线步兵有范清平指挥,邓熙带领装甲部队突击。黄汉祥负责后勤调动支援。在长春更是有周正刚主持协调工作,在北平和绥远有郝永良和谢晋元负责策应,牵制敌人。仗已经打到了这个份上。其余的就该他们自己发挥了,还有什么不放心地呢?

这歌碟还是从邓熙那里缴获地,这小子在自己建立坦克学校的时候,因为坦克是个新兵种,对于如何运用各个国家都没有太深的研究,或者研究了也没有能真正运用于军队中来。只有德队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坦克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新奇地玩意,所有的东西都得从头学起,而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德队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们的学习对象。别的倒好,他们学习起来,连德国坦克部队地歌也被盗他们学了过来,虽然李成坤也认为这首歌曲写得极其雄壮,唱起来很能振奋士气

甲兵部队不畏寒暑、视死如归。只为杀进敌人的后无疑。

李成坤去那里视察的时候,那些学院在水泥地面上跺脚唱了起来,李成坤这些年对德语学习,虽不是非常熟练。但是还是很容易听出这歌曲的意思,歌词写得非常棒。唱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他很喜欢,可是在会后他还是开始埋怨起邓熙起来,唠叨了半天,邓熙总算明白了他想说什么,大意就是,看人家的歌写得多棒,你们怎么不自己也写点呢?还有就是,咱们中队军官们唱的却是德国的军歌,这算是那门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