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部分 (第1/4页)

难�喔撸��来笳瘢�寐氛呦桃酝葡徒�莆�狻I鲜灾瓶朴谛��睿�蛴泄悦�呒磁ǖ惚誓ㄖ��虺浦颊咔套憷室鳌R钊眨�幢槭驹壮佳�吭唬骸按私酝衙派�病!惫�浯蠓蛞严拢�薏环�显寮��

宏词独孤绶试《放驯象赋》。及进其本,上览,称叹久之。因吟其词云:化之式孚,则必爱(明抄本“爱”作“受”)乎来献;物或违性,斯用感于至仁。上甚嘉之,故特书第三等。

先是代宗朝,文单国累进驯象三十有二,上悉令放于荆山之南。而绶不斥受献,不伤放弃,上赏为知去就也。(出《杜阳杂编》)

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出《国史补》)

唐德宗李适每次上朝时,多次下令征召四方隐居的能人,学术有成,敢于直言谏议的人士。因此,宫殿门前聚集了很多被举荐来参加考试的人。皇上亲自主考,杜绝了旁门左道、托人说情等不正之风。儒生的地位被提高了,平等竞争,公道大振。知情者都为推荐贤士而尽心尽力。皇上在宣政殿设立考场,遇有错谬之处浓笔点抹,遇有称心的文章,则翘足吟诵。第二天,便把考试的文章给宰臣和学士们看说:“这都是我的门生。”满朝的官员,都很叹服皇上的英明。参加宏词科考试的独孤绶作了一篇《驯象赋》,皇上读过之后,赞叹很久,还吟诵着赋中的句子:化之式孚,则必爱乎来献,物或违性,斯用感于至仁。皇上特别赞赏这些句子。所以皇上在他的名下写了第三等。早在代宗朝时,文单国进贡驯象三十二头,皇上命令放到荆山南部。独孤绶在赋中既没有说接受进贡不对,又没说把驯象放回山中不好,皇上很欣赏他很理解皇上的心意。

唐德宗贞元五年,初设中和节,皇上作了一首诗,众朝臣唱和,皇上下诏把这些诗的写本赐给客州的戴叔伦(任容州经略使,唐时著名诗人)。国人为戴叔伦而荣耀。

戎昱

唐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有五利而无千金之费。帝曰:“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宰相对曰:“恐是包子虚、冷朝阳。”皆不是也。帝遂吟曰:“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世路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侍臣对曰:”此是戎昱诗也。京兆尹李銮瞿拟以女嫁昱,令其改姓,昱固辞焉。“帝悦曰:”朕又记得咏史一篇,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武陵桃源,足称诗人之兴咏。“圣旨如此稠叠,士林之荣也。其咏史诗云:”汉家青史内,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欲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帝笑曰:”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公卿,遂息和戎之论者矣。(出《云溪友议》)

唐宪宗李纯当皇帝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搔扰唐朝的边境。大臣们奏议,有人主张用过去的和亲办法,并说和亲有五项好处而又不用破费金钱。皇帝说:“近来听说有一位臣能写诗,但他的姓氏很少见,不知是谁?”宰相回答说,恐怕是包子虚、冷朝阳吧?都不是。皇帝便吟诵了这首诗: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世路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侍臣们回答说,这是戎昱的诗。京兆尹李銮曾经要把女儿嫁给他,叫他改姓,戎坚决辞绝了。皇帝高兴地说:“我还记得他和一首《咏史》诗,此人若是在的话(戎昱卒于贞元年间),我一定叫他去任朗州刺史,朗州所辖武陵县的桃源,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诗人到那里一定会写出很多的诗作。”皇帝日理万机,在议政时,又能引用这些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实在是读书人的荣幸。这首《咏史》诗是: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夫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皇帝笑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当年用和亲的办法,也太懦弱了。”

于是,大臣公卿们便不再议论和亲的办法了。

李 端

唐郭暧尚升平公主,盛集文士,即席赋诗。公主帷而观之。李端中宴诗成,有“荀令何郎”之句,众称绝妙。或谓宿构。端曰:“愿赋一韵。”钱起曰:“请以起姓为韵。”复有“金埒铜”山之句。暧大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