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部分 (第1/4页)

天收回控鹤供奉这项任命。由此而违抗了皇帝的旨意。

严安之

玄宗御勤政楼,大酺,纵士庶观看。百戏竟作,人物填咽,金吾卫士白棒雨下,不能制止。上患之,谓高力士曰:“吾以海内丰稔,四方无事,故盛为宴,欲与百姓同欢。不知下人喧乱如此。汝有何方止之?”力士奏曰:“臣不能也。陛下试召严安之,处分打场。以臣所见,必有可观也。”上从之。安之至,则周行广场。以手板画地,示众人,约曰:“窬此者死。”以是终五日酺宴。咸指其画曰:“严公界”,无一人敢犯者。(出《开天传信记》)

玄宗皇帝在勤政楼大摆酒宴,同时上演各种剧目,让百官和老百姓共同观看。老百姓把道路和广场都塞满了,仪仗队的卫士们用棍棒像雨点一样殴打老百姓,也无法制止。皇帝很忧虑,对高力士说:“我因为全国各地都丰收了,四方又没有战乱,所以排摆酒宴,要和老百姓同乐,没想到老百姓如此喧闹混乱,你有什么办法制止?”高力士说:“我没有办法。

皇帝把严安之找来试一试,必定很好看。“皇帝同意了,严安之来了以后,围着广场走了一圈,用上朝时手里拿的手板在地上画了一条线,然后对众人说:”超过这条线的人处死!“

由此摆了五天酒宴,演了五天戏剧,老百姓都指着那条线说:“严公界”!没有一个人敢于超越。

萧颖士

萧颖士,文章学术,俱冠词林,负盛名而洇沈不遇。常有新罗使至,云:“东夷士庶,愿请萧夫子为国师。”事虽不行,其声名远播如此。(出《翰林盛事》,明抄本“翰”作“儒”)

萧颖士的学问和文章,都在文人学者中名列第一,享有盛名,但一直被埋没而没有当官的机会。曾经有一个朝鲜半岛新罗国的使臣来到中原请求说:“东方民族的官员和百姓想请萧颖士去作国师。”这件事虽然没有办成,但却由此可以看出,萧颖士的名声竟传播得那么远。

萧嵩

萧嵩为相,引韩休同列。及在相位,稍与嵩不协,嵩因乞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厌卿,卿何庸去乎?”嵩俯伏曰:“臣待罪宰相,爵位已极。幸陛下未厌臣,得以乞身。如陛下厌臣,臣首领不保,又安得自遂。”因殒涕。上为之动容曰:“卿言切矣。朕思之未决,卿归私第,至夕当有使。如无使,旦日宜如常朝谒。”及日暮,命力士诏嵩曰:“朕惜卿,欲固留。而君臣终始,贵全大义,亦国家之美事也。今除卿右丞相。”是日,荆州始进黄柑,上以素罗帕包其二以赐之。(出《柳氏史》)

萧嵩当宰相,推荐韩休也当了宰相,等到韩休当了宰相,便与萧嵩产生了矛盾。萧嵩因此而辞官。皇帝安慰萧嵩说:“我没有讨厌你,你何必要走呢?”萧嵩趴在地上说:“我做了宰相,官当到了顶点,幸好皇帝没有讨厌我,我才能辞官。如果皇帝讨厌我,我脑袋不保,又怎么能够自己选择去留呢?”说着流下了眼泪。皇帝受了感动说:“你说得很实在,我没有考虑好怎样决定,你回家去,到晚上应该有使臣去。如果没有使臣去,早晨你像往常一样来上朝。”等到黄昏,皇帝命令力士将萧嵩找来对他说:“我很爱惜你,想要挽留你。

而君臣始终如一,遵守大义,也是国家的一件好事。今天任命你为右丞相。“正好有当天荆州进贡的黄柑。皇帝用素罗帕包了两个赏给了萧嵩。

于休烈

于休烈,至性真悫,机鉴敏悟。肃宗践祚,休烈自中都赴行在,拜给事中,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使。中原荡覆,文物未备。休烈献五代论,肃宗甚嘉之。迁工部,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担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见喜愠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重年高,曾无倦色,笃好书籍,手不释卷。(出《谈宾录》)

于休烈的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李廙

尚书左丞李廙,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方秉权,尝造廙。延至寝室,见其帘甚弊,乃令潜度广狭,以竹织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