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江赣是一个县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他以前在银行工作过,他家还有三个亲戚在不同的银行工作。为帮助亲戚们完成信用卡发行任务,他义不容辞的办理了三家银行的信用卡。

后来,他工作过的银行一位旧同事找到他推销信用卡,他碍于情面也只好办理了第四张,接踵而来的是更多的旧同事找上门,但是他实在招架不住拒绝了。这样一来,他的“人品”遭到非议,他的人缘逐渐下降。以前的领导说他属于过河拆桥,他的哥们说他不够仗义。

麻烦的是他居住的小城只有一家派拉蒙店可以使用信用卡,为此拥有四张信用卡的他,为了免除年费,即使买点日用品也去派拉蒙刷卡,因为一年中只有刷卡达到24次,才可以幸运的免去所有的年费。尽管这样,有时也难免被扣年费,因为卡太多,有时实在记不清哪张刷了6次,哪张没刷。用他的话来说:“派拉蒙离我家和单位各有四五里的路,一年中购物所花费的车费可以买无数的日用品。”他觉得自己像一枚棋子被4帐信用卡操纵的晕头转向。

陷阱三: 不请自来的信用卡

一日,陈女士收到一封来自深圳平安银行的信,里面是一张刻有陈女士名称的银联信用卡。而在此之前,陈女士从来不知道这家银行,更别说在那里办理过信用卡申请。“真是莫名其妙,这家银行怎么会有我家的地址,还知道我的名字,而且还擅自做主给我办理了这张信用卡。”

陈女士十分纳闷。更让她担忧的的是,如果她把这封陌生地址的来信当作广告宣传什么的随意扔了,被人拾到,激活卡后,使用了怎么办?而且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就在这一天,和她住同幢楼的一户邻居也收到了一张直接刻有自己名字的信用卡。而事实上,陈女士和她的邻居从来没有办理过这个银行的信用卡。

陈女士和她邻居苦思冥想,银行到底是怎么得到她的信息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与深圳平安银行有过业务来往,唯一和“平安”两字有关联的就是她俩曾经投保过上海平安保险的一个终身保险业务。这让陈女士怀疑,上海客户这边的信息资料是否给了深圳那边的银行?以致他们在办理好保险的同时也得到了“天上掉下来”的信用卡。

警惕申请信用卡时的陷阱(3)

专家提醒:如果银行真的通过这种手段调取当事人的身份资料,经当事人同意办卡寄卡,那就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请自来”的信用卡和“买一赠多”具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提升发卡量。对于这种“从天而降”的信用卡,持卡人必须进行注销操作,以免后患。

陷阱四: 随意出借身份证惹官司

谭师傅和小杨是一家工厂的同事,他们关系挺好的,一般小事小钱都不会计较。一天,小杨向谭师傅借身份证,说想办一张信用卡,而他自己的身份证到期了,第二代身份证在公安局还没办理下来。谭师傅当时也不知道信用卡是干吗用的。但是,仗义的他听后二话没说,就把身份证借给小杨。后来,小杨辞工没在这家工厂干。半年后,谭师傅收到法院的传票,银行起诉了谭师傅。原来,谭师傅将身份证借给小杨办理信用卡时,小杨留下的通讯地址是自己的,平时消费账单也是寄到小杨手中,谭师傅并不知道,在该卡出现透支后,小杨一直没去银行还款。当银行到法庭应诉时,传票却到了才如梦初醒,并以欠款不是其消费导致为由拒不还款。但法院还是依法判其支付信用卡透支本息共两万元。

专家提醒:有的持卡人随意出借身份证给他人办卡,有的持卡人工作单位或家庭住址发生变化,不及时通知发卡机构,有的持卡人经银行多次追收仍不立即还款,直至收到法院应诉通知后才还款。

陷阱五: 买一“赠”多

一天,上海某公交车终点,几位公交车的售票员和司机正等待换岗,这时来了一个某银行信用卡推广的业务员,业务员一来就开展熟练的业务介绍,其游说的劲头不亚于东周苏秦,在银行业务员的鼓动下,售票员王女士和别的几个女同事利用出车间隙的10分钟,匆匆填写了姓名住址和身份证号码,申请办理一张信用卡。几天后,这些办理了信用卡的人都收到银行寄来的6张不同类型的信用卡。可是他们明明每人只办理了一张卡。多出来的卡让他们觉得不踏实 ,于是就到银行客服咨询,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银行接待人员告诉他们6张卡全都要付年费,一张100块,还是三年制的。他们明明只要办一张,银行却凭空给办理了6张!”这样一来,吓得他们不敢再用这家银行的信用卡,因为他们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