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人类的消费理念以及消费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背景密切相关,社会的伦理风尚、道德规范体系对于人们消费观念有极大的影响力。信用卡的不同使用也能体现人的消费理念的不同。合理使用信用卡,遵照信用规则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伦理,则能成为信用卡真正的主人。反之,过度消费,超过自己的信用底线,盲目追求奢华,使自己的消费伦理观念陷入浮华的表象,则会成为卡的奴隶。

从前文卡奴的种种现象,都可以表明,引发卡奴产生的主要症结,归根结底,在于消费理念的问题。缺乏消费伦理道德,养成过度消费的习惯以及观念是卡奴产生的关键。而过度消费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方面的问题,还包括环境影响,心理观念、市场引导等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卡奴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伦理、人的心理等多方面造成的。

在我国古代,“黜奢崇俭”是消费思想的主题。大多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将奢侈归之于恶。中国古代的《左传》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光把消费与人的欲望联系起来,认为节俭是大德,因为它使人寡欲,一切德行皆从节俭来;而奢侈是大恶,因为它使人多欲,所有恶行都才奢侈发端。先秦思想家墨子认为,节俭是圣人之所为,而淫佚是小人之所为,并断定“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他把节俭上升到人格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高度上,其节俭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严厉性,在古代独树一帜。

过度消费(2)

在国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前,也有许多思想家把节俭作为持家、立国之本。事实上,很多奢耻无度、过渡消费的君王,最终走向了衰亡。据说罗马就亡于奢糜之风,中国古代的殷朝也因此而亡。

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特点、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诸方面都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量力而出”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仍是主导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许多人的消费观念是量力而出,谁也不愿意背着债务过日子。比如一个人,只有购买自行车的能力,他决不可能借钱去买辆摩托,如果他的积蓄仅仅只能买辆摩托,他的目标也不会盯着小轿车不放。消费观念巨大的改变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先是双轨制,继尔盛行市场经济,而这种经济的驱动力只有一条,那就是逐利。当“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时候,革命的意识形态曾经要求人民做到的“艰苦奋斗”渐渐被视为可笑的事情。

到了90年代,超前消费的观念越来越时髦,似乎不知道超前消费就是“土老冒”的代名词,就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落伍分子。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们的消费观念一夜之间进一步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随着中国成为一些世界顶级奢侈品最大的消费国,人们对奢糜的贪恋乃至它在实际生活中达到的程度,也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这与几十年前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这时候,一个人如果住着平房,也许他就会想着要买套楼房,当一个人住着楼房,他也许又会仰慕着在别墅里生活的舒适样子,这种念头随着大潮雨后春笋般产生,他们即使借钱贷款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也敢身穿着名衣、脚蹬名鞋、手挽名包。超前消费向过度消费迈进了一大步。信用卡的出现,为这些“高目标、高追求”者,大开方便之门。而这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人来说,即使超前实现了这些目标,但也无疑是过度消费。我们要清楚信用经济不是以赚多少作为消费的标准,而是建立在未来可以偿还多少的基础上进行超前消费。

中国上海似乎是这场过度消费的前沿地带。我们经常能见到在繁华的大上海,公交站台、地铁入口,一群群身着迪奥、范思哲、梦特娇等世界级名牌衣服;肩挎路易·威登包包;手带劳力士金表的年轻男孩女孩焦急地等车、挤车的画面。

他们月收入不过3000…5000元,在消费颇高的上海滩,怎么能买得这么几乎称得上昂贵的消费品呢?信用卡自然是他们的好帮手。她们会提前刷卡消费几个月的薪水,去专卖店买一个路易…威登的包,然后拎着这个包去挤公共汽车、搭地铁,或是走路上下班。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来说,他们理解不了这样的故事。 在他们眼中,买得起路易·威登的人,应该是有房、有车的富豪,有专门的司机接送。这种超前消费的思潮,在中国已经远远甚于萌芽这种思潮的西方资本主国家。也违背了思潮产生的本意,成为夸张的、扭曲的、甚至是变态的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