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部分 (第1/4页)

在此时的**统治之下,因为有这种制衡,所以当前中国还未出现官僚主义。

未来就得靠民主来制衡官僚了,但民主一定是要不自由的民主,这样的民主才是适合中国的。

后世的文革,实际上就是要制衡官僚主义,但效果不理想。上面动员人民群众去批斗官僚,官僚也发动人民群众,去批斗人民群众。结果就有什么造反派、保皇派的红卫兵出来。

交趾的法国资本也不太好过,交趾汉化部逐渐出台了一些政策,虽然明着看上去对法国资本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影响巨大。

中国资本在交趾与法国资本的竞争十分激烈,没有政府的保护,法国资本已经被吞并掉一些了。

不过中国也不敢太明目张胆的用政策去对付法国资本,而是用市场手段,毕竟中国资本在柬埔寨以及老挝地区也是存在的。

中国资本在外部很多地区,已经能够与国际资本相抗衡了。

最简单的市场竞争来说,无非就是各行业的竞争。在那些小国,无非就是运输业、金融业、原材料开采业、销售业、服务业、电力、铁路等方面的竞争。

因为中国资本以中国作为大本营,中国资本也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外部竞争,因此国际资本要想吞并中国资本很难。

华夏会是一个比美国共济会还要严密的组织,共济会的组织可能只是为了上层的利益服务为主要目的,而华夏会是通过扶持中小商人,中小商人又支持大商人的一种模式,是一种集体的互相扶持。

对于共济会来说,可能一家小公司的死活不会去管,而对于华夏会,一家小公司在外部竞争中出现危机,华夏会都会伸出援手,出动专业人士进行策划,以帮助这家小公司走出困境。

金融业、运输业、销售业、原材料开采、铁路、电力,这是主要的竞争领域。

金融业方面就是国际信贷、保险业务。中、俄、拉希德拉伯共同成立的亚联储所发行的亚元已经给中国金融业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其中主要的竞争就是贷款,谁都想在那些落后国家放出贷款,以不断的盈利,贷款放出去后,可能是用来修铁路,那这个铁路又是由本国的公司去修筑,这可能交给一家兄弟公司,例如华东银行贷款给一个小国建设基础设施,可能华东集团会让中盛集团去搞这个工程,或者是让华盛集团去搞,或亦是另外成立一个完全自己控股的公司去搞。

反正这些贷款很快就会流回国内,然后这个国家就欠中国钱了。

运输业的竞争也很激烈,其中英国在战后,本土的运输业都已经需要中美的货船来承担一部分运输份额了,可见一战中德国的潜艇对英国运输业的打击是有多么的巨大。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之所以损失如此巨大,那是应为德国的潜艇很多是中国卖给他们的。

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英国对此却是毫无办法,向中国发难显然找不到理由,中国在当初做为中立国,把东西卖给谁也不关英国的事。

英国本身是想战后进行秋后算账的,但战后英国国力衰退,中国飞速发展,英国根本找不到什么地方来清算中国。

中国毕竟是一个陆权国家,英国这个海权国家想要打到中国本土几乎等于是痴人说梦话。

英国的运输业萎靡程度非常大,这让中国和美国的运输业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和美国的运输业竞争是当前主要的竞争热点。

中国的远洋运输业经过不断的发展,此时远洋货船吨位已经突破了上千万吨,远远超过了美国。

美国此时的船只吨位也只有七百万吨,整个大战增长了五百万吨,这已经很恐怖了。

但相比中国来说, 只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的货船吨位增长到上千万吨不说,在大战期间还接下了英国的大批货船制造订单。

英国此时想要在运输业上扭转颓势,但难在没钱。

因为运输业的萎靡,英国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因为没钱造新船,运输业的利润丢了。运输业的利润丢了,也就没钱去制造新船,一个让英国政府感觉纠结的问题就出现了。

同时英国制造了新船,也不一定能够抢回运输市场了,中国和美国的运输业已经发展起来了,英国想再夺回运输业的市场,首先就得削价竞争,但相比中国的货船基本上的使用寿命都不超过十年,英国的那些用了二三十年,甚至是四十年的货船根本没有任何削价竞争的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