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部分 (第1/4页)

两百万部队在前面推进,后方还有八十多万中俄联军保护交通线。

苏联只能干瞪眼,这么严密的防护,苏联根本没有办法。

这是实力上的差距,不是人力可以弥补的。

特别是在中俄联军如此谨慎的情况下,苏联根本抓不到机会对中俄联军进行打击。

再这么下去,苏联要完蛋的

乌克兰地区乃是苏联很重要的产粮区,此时三分之一被中俄联军给攻占了,苏联每年的粮食产量也就少了很多。

对于中国来说,粮食并不算什么,但对于苏联来说,粮食就等于是统治权。

斯大林痛定思痛,认为还是军队质量上比不上中俄联军,如果苏联也能够有中俄联军那样庞大的炮火和空军,以及装甲师,抵挡中俄联军是绝对可能的。

但问题是,苏联没有。

苏联只是一个接收了尼古拉二世留下的烂摊子的国家,工业基础实际上是不怎么样的,俄国的工业化还是在法国的援助下建立起来的,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摧残,苏联的工业更是不怎么样。

同时,中俄联军年年对苏联工厂进行轰炸,苏联的工业受到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尽管美国支援了苏联很多工业设备和军事技术。

苏联的军事装备发展其实也很快,但只是技术太差了。

例如苏联的战车,用的是美国人的技术,结果造出来的一种一上战场就被*掉的笨重玩意。

苏联的军队也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苏联士兵很业余,但好勇斗狠却是苏联士兵的一个特性。但业余毕竟是业余,相比中俄联军近四百万服役军人来说,战斗力确实是差了很多。

或者说,两军的士兵或许在素质上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差距还是重装备上,也就是火炮、战车、飞机。

苏联快速的吸收了美国的技术,但问题是一直都被压着打,这些技术投入到前线根本没有太大的用处。

苏联需要时间

斯大林迫切的想要有一段安稳的时间来进行发展,为此开始求助于英美,希望他们能够在外交上给与强力的支持,以促使中国从俄国内战中抽离。

如果没有中国陆军的支持,就以俄国那么点陆军,根本就挡不住苏联的脚步。

接到苏联的意愿,英美两国逐渐意识到,再不阻挡中俄联军的脚步,中俄联军甚至可能将手伸到西欧去。

此时中俄联军已经是打到乌克兰了。

尽管年年看起来打得不是很凶,但实际上年年中俄联军都会攻下了一大片地盘。苏联在这种蚕食战略下没有任何抵挡的能力。

尽管苏联可能动员出上千万的兵力,但问题是苏联没有那么多的武器去装备这些兵员,同样也没有那么多的物力去养那么多的人。

为了能够阻挡中俄联军的脚步,英美在国际上也是大造舆论。

认为苏联与俄国的战争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战,中国不应该参与其中。

英美的意思就是,苏联和俄国就是打擂台一样,中国参与进去,就是裁判上台搏击,这对于苏联人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中华帝国对此不予理会,纯属当做英美两国在放屁。

尼古拉二世则是非常愤怒,对于英美也彻底的失望了,从而更加紧密的向中国靠拢。

对于英美来说,他们也对俄国失望了。

俄国越是向中国靠拢,他们就越得支持苏联。

在双方看来,他们自身都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对方的过错。

此时就算是英美有意和解与俄国的关系,但问题是俄国和中国绑得太紧,已经完全被绑架了。

这头北极熊,前面可以冲锋现阵,后面可以挤奶创收,乃是中华帝国养的一头品相绝佳的宠物。

中华帝国对于查收苏俄内战的质问,根本不予理会。

中俄之间,已经是形成了一个坚固的联盟的了。

第三世界联盟,这个联盟此时已经开始运转了。

第三世界联盟的成员国之间,在进出口关税上是不存在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用优势的商品掠夺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国作为这个联盟的老大,有着平衡各成员国贸易逆差的责任。

只要达到了一定等级,中华帝国就会帮助其国家发展经济,从而建立成员国自身的优势产业,以平衡贸易逆差。

而主要的平衡手段,当前中华帝国给出的方案就是开采资源。

以开采资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