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合干什么工作之前就一走了之;或是急于求成,见异思迁,总认为〃新〃的要比〃旧〃的好;或是斤斤计较,金钱至上,心里想的、口中说的都是金钱和待遇,总是就此与老板讨价还价。

事实上,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跳槽都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是万不得已之时才会做出的举动。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个不应该轻易使用的方法,随随便便就拿出来当绝招了。

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分到一所中学教英语,勉强干了两年,觉得教师工作又辛苦又不来钱,看着原来的同学在外面见的世面多、交际广、挣钱多,说死说活不在学校干了,整整折腾了一年多,总算从学校辞职出来到一家合资公司干文秘。开始时,他热情挺高,干得不错,多次受老板的表扬,但没有一年就觉得干秘书工作挣钱不多管事不少,没有奔头。

←虹←桥书←吧←。

第26节:第三章⊙年轻人,你的名字叫冲动(2)

于是,他背着公司,骑驴找马又到人才市场登了记。不久,一家保险公司聘用了他,他觉得每天跑跑颠颠很适合自己的个性,而且干好一个月可挣五六千块,当机立断,辞掉秘书去当保险推销员。谁也知道保险不好干,培训一段时间上了岗,头三天就碰了好几个钉子,还吃了不少闭门羹,一个星期没干下来,他就又另谋新就了。

这次运气不错,一家外企公司看中他外语好,能言善辩,性格外向,聘请他做公司代表,推销产品。在这家外企公司,他干的时间最长,一年零三个月。后来,一家小公司聘请他去做公司副总经理,他从自己的前程考虑,抓住这个机会又跳了槽,本来想过一把当官的瘾,尝尝指挥别人是什么味道,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想搞好一个小公司没点真本领还真不行,干了一段不见起色,自己便丧失了信心,打了退堂鼓,他又到人才市场转悠。

当他选中一家公司并慎重地填写了〃求职登记表〃后,招聘单位人事主管看着登记表上他〃丰富〃的经历,惊讶地看了他一眼没说话。他失业了,他后悔频繁地跳槽,后悔失掉了好多好机会,他开始反思自己。

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跳槽不是最好的办法。有问题需要沟通,需要协商解决,关键是我们必须主动。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告诉给上司和老板,以免因沟通不畅而造成误解。如果我们工作兢兢业业,甚至重付出、轻回报,那么不用我们说,老板也会给我们提高待遇,给我们相应的回报,因为老板不是瞎子,更不是傻子。

跳槽到一个新环境,我们需要付出更多。从接受任务到熟悉业务,要有一个过程。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有所建树,需要的时间更长。如果频繁跳槽,对业务刚有点熟悉,又去了新的单位,有的还变换了工种、专业,又要重起炉灶重开张。换来换去,始终处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之中,不断需要从头开始、重新学习,这对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有句话叫〃板凳要坐十年冷〃,就是说要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埋头工作,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进步。如果终日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思不定,坐凳不热,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呢?如果一味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安心工作,频繁跳槽,还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使用人单位也会对你侧目而视。频繁跳槽直接受到损害的是公司和老板,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对员工本身伤害更大。因为跳槽者个人资源的积累和自身能力的培养都必然大打折扣,频繁跳槽,起点永远是零。

一个人一生中难免要换几份工作,但做出转换前,必须考虑到这种转换是在整个人生规划的范围内做出的调整,而不是盲目地跳槽。可能新工作会使工资待遇有所提升,但若跳槽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个人能力和价值的提高〃,而只是为了多一些金钱上的收入,那便是得不偿失了。正确的态度是:立足于现实,调整好心态,将现有的工作做得更好,甚至最好。

BOOK。▲虹桥▲书吧▲

第27节:第三章⊙年轻人,你的名字叫冲动(3)

10年前,一批大学生被分配进了一家集体企业。没多久,这家集体企业由于产品老化、管理不善,濒临倒闭。大学生们纷纷跳槽,远离而去。唯有一位大学生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每月只拿几百元的基本工资,吃睡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地为企业设计和开发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几年后,这家企业终于恢复了生机,并日益发展壮大。如今,这家集体企业已拥有上亿元资产。职工们十分拥戴这位大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