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为了进行轨道器的姿态控制和交会、入轨控制,轨道器的尾端两侧还装有24台反作用控制发动机,可重复启动50 000次,同样的发动机在飞行舱前面的机头还有14台。在机头和机尾还装有6台微调发动机,可进行50万次的启动。这些发动机合起来称为反作用控制系统,推进剂由轨道器携带。这些发动机通过复杂的控制系统控制其点火时间,可以调整轨道器的姿态。

应该注意,轨道器只提供了在轨飞行期间的推进剂,并没有提供发射时主发动机所需的推进剂。考虑轨道器进入轨道需要燃烧大量的推进剂,而要把这些推进剂都贮存在轨道器内是很不合适的,于是设计人员在轨道器之外设计了一个专门携带推进剂的外贮箱。

外贮箱有两个贮箱组成,上端的贮箱内部装有液氧,下端的贮箱装有液氢。中间由一个连接舱连接。虽然看上去液氢贮箱的体积比液氧的大很多,但是因为液氧比液氢重16倍,所以装满推进剂后,液氢的重量只是液氧的1/6。在与轨道器连接时,液氧和液氢各通过一根管子从贮箱底端流入轨道器。当主发动机开始工作时,通过这两根管子流入发动机的液体可以很轻松的在25秒钟之内,就把一个中等大小的游泳池灌满。

由于液氧和液氢的沸点约为零下一两百摄氏度,因此很容易就会汽化。为了使汽化的程度尽量减小,在外贮箱的外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异氢尿酸泡沫。这种材料令外贮箱的表面呈橘红色。

在最初的飞行中,外贮箱被涂成了与白色,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美观,但从使用上毫无用处,因此后来不再使用这一做法。

有了外贮箱的航天飞机重量加大,特别是灌满了推进剂后,如果只用轨道器上的主发动机,根本不能使它们离开地球表面。于是外贮箱的两侧又连接了两个固体火箭助推器。

这两个固体助推器是在大力神IIIC运载火箭助推器的基础上研制的,高度米。为了降低研制成本,助推器采用了分段结构,推进剂分别装入四段。最上端整流罩内装有推进剂点火装置、电子设备、应急自毁装置和减速伞。最下端是可调节方向的喷口,偏转角度°。

之所以采用这种分段结构,最大的好处在于推进剂的灌装。固体推进剂在灌装前呈橡皮膏似的粘稠液体,灌入助推器后,要经过几天的干燥才能形成固态。整个灌装和干燥的过程要绝对保证推进剂的搅拌均匀,否则会影响发动机效率。比较之下,灌四个小段当然比灌一个长段要容易的多。

助推器各段之间的连接也是极其讲究的,要严格保证推进剂的密封性,防止高温燃气泄漏。虽然NASA的设计人员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还是在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射中付出了血的代价。

挑战者号与助推器的密封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执行第10次太空飞行任务,升空约60秒后,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连接处开始发生泄漏,从接口处可以看见一团火光。火光横穿出去,不断的烧灼外贮箱,外贮箱很快被烧坏,这时助推器与贮箱的下部连接处出现故障,助推器剧烈撞击外贮箱,几乎与此同时,大量推进剂泄漏发生爆炸,瞬间火光包围了挑战者号,将其撕成碎片。

在此之前美国的航天飞机已经安全的进行了24太空飞行。任何一个美国人都不会觉得太空飞行还有什么危险,因为在1967年阿波罗飞船进行地面演练发生火灾,造成3名航天员窒息死亡的事故之后,美国几乎没有过什么重大的航天事故,而即使那次也是在地面上发生的事故。可谁也没想到这次飞行给了美国人当头一棒。

事后对事故原因的调查表明,这次事故完全是由于助推器段间的O形密封圈由于温度过低,弹性变坏,没有达到密封效果造成的。其实O形密封圈的问题早在方案评审时,就有人对其提出过质疑,而且在1977年的一次试验中曾发生过连接处微小脱开,高温气体外泄的事故。但NASA为了争取时间、节约资金并没有对这些问题给予必要的重视。

哥伦比亚号第二次飞行时,在回收的助推器中发现尾部接口处的O形密封圈已被严重烧蚀,进一步说明了连接处的问题。接下来的几次试验也表明助推器接合处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种情况之下,助推器的生产商锡奥克尔公司开始对接口进行重新设计。可同样因为经费和时间的问题,NASA对此问题一直不能痛下决心。当时估计,如果全部修改接合部,要花费亿美元,并且所有航天飞机要停飞1年。所以接合部的修改工作进行的非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