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页)

��梢惶澹��仗旆苫�峁┒�Α?仗旆苫�梢栽谝话愕拇笮头苫�∩掀鹇洹F鸱墒笨掌�缙�⒍��裙ぷ鳎�庋�梢猿浞掷�么笃�械难酰�谑〈罅康难趸�痢7傻礁呖蘸螅�掌�缙�⒍��ɑ穑�鸺�⒍���脊ぷ鳎�忌兆陨硇��耐平�痢=德涫保�礁龇⒍��墓ぷ魉承蛲�鸱墒毕喾础�

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这些计划中取得成果是最好的。1988年11月15日,由一枚能源(Energiya)号运载火箭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送入了250千米高的预定圆形轨道。此次飞行是不载人自动轨道飞行,这显示出了很高的计算机和控制技术,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实际上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在设计中,或多或少的借鉴了美国人的技术,同时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暴风雪航天飞机与能源号运载火箭是相互独立的,无需在轨道器上外挂贮箱。这样轨道器仅仅就是火箭的有效载荷,大大的降低了事故率。由于能源号运载火箭提供了进入轨道的全部动力,所以轨道器上没有主发动机,只有两个小型入轨发动机。这使得轨道器的有效空间大大增加,提高了对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在轨道器的尾部还装有两台小型发动机,在返回时提供动力,实现了有动力的滑翔,加上暴风雪号还可以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舵面和减速板控制飞行,使得返回着陆时具有更大的横向机动能力。据称暴风雪在紧急情况下还可进行二次着陆。

这些技术使得苏联的航天飞机技术实质上已经超过了美国,但1989年以后,苏联内部局势动荡,经济受到极大冲击,航天飞机载人计划也一拖再拖。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更使得航天飞机计划举步维艰,俄罗斯虽然没有放弃这个计划,可仍没有具体的飞行计划出台。

美国航天飞机与暴风雪航天飞机的对比

挑战者号 暴风雪号

长米 长米

翼展米 翼展米

高度米 高度米

1972年开始研制 1976年开始研制

1981年4月12日首次轨道飞行 1988年11月15日首次轨道飞行

截至1983年花费178亿美元 截至1991年1月花费164亿卢布

空间站的发展:重要一步

开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最终目的不是创造辉煌和连篇不断地谱写光彩夺目的史诗,而是全面、深刻地开发和利用宇宙资源。为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必须发展一种通向太空的经济高效的常规运输手段,另一方面就是要建立永久性航天基地。空间站就是向这种永久性的航天基地发展的过渡形式。

空间站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美苏都开始意识到太空不应只是各自炫耀实力,增加政治资本的地方,如何合理的利用太空资源,开展应用型的研究成为美苏都在考虑的问题。从这时起人类对太空的开发才逐渐的回到了它的本质。

科学家们开始的意识到太空环境给科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航天器内独有的“微重力”环境,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分析许多实验现象——也许这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如果充分的这个条件,可能会使太空医学、地球学、基础生物学、物理科学和太空制造等多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有的飞船虽然能提供一个研究的平台,但只是短期的,为了研究可以深入,必须有一种长期进行试验的平台,这个平台也就是空间站。

如果从发展看载人飞船或者航天飞机,最终只是一种运输手段。用它们进行科学研究是非常不经济的,因为这些航天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具备很高的可靠性,以保证在发射和返回过程中航天员的安全。同时,还要配备应急救生系统,以便在发生不测时,携带航天员逃离危险区,然后安全着陆。空间站将这些要求剥去,在很大程度上就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不仅设计、制造上要简化很多,降低了成本,也节省了很多空间,实现了太空研究或生活与太空运输明确的功能划分。

同时空间站可以设计成有人和无人两种工作模式,这样许多试验只需航天员调试好仪器设备便离站,以后定期检查即可,这样就减少了使用成本。而且只要在空间站上安装对接装置,就可不断的扩充空间站,提高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发展并完成了一个天空实验室(Skylab)计划,而苏联(俄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